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941002
课程名称:动物学实验
英文名称:Zoology experiments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总 学 时:36
学 分:1
适用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先修课程:化学实验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动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分类的一门实验科学。
(二)课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动物学实验是动物学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物学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课程之一。本实验课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的出发,以生物科学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教学为基础,结合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突出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以进化上有重要地位的代表动物为教学重点,在知识结构上注意将能力要求贯穿于实验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对动物学理论和课堂知识加以验证、理解和巩固,掌握动物科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对动物学实验总体上应达到以下要求:
1.采用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动物学理论和课堂知识要点;要求学生能根据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自觉掌握动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
2.采用标本识别、实物观察、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装片观察和标本制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牢固和透彻地掌握动物学基本理论和知识。
3.基本实验操作和仪器的使用:学生应能熟练使用光学显微镜、解剖镜等仪器,学会常用药品的配制及常见动物的采集、制作方法。通过各纲代表动物的解剖、观察,掌握各类动物的解剖和分类方法。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重点和难点内容包括:原生动物综合实验、环节动物及其常见种类、河蚌的解剖观察、蝗虫的解剖观察、鸟类的解剖观察和小鼠的解剖观察等。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生预习实验内容、教师讲授、学生实际操作、教师指导、课堂讨论等形式。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序号 |
实验项目名称 |
实验 要求 |
实验时数 |
实验 类型 |
1 |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
必做 |
3 |
验证型 |
2 |
动物细胞和组织 |
必做 |
3 |
验证型 |
3 |
原生动物系列实验 |
必做 |
3 |
综合型 |
4 |
草履虫对水平衡的调节 |
选做 |
3 |
研究型 |
5 |
腔肠动物及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 |
必做 |
3 |
验证型 |
6 |
扁形动物系列实验 |
必做 |
3 |
综合型 |
7 |
原腔动物 |
必做 |
3 |
研究型 |
8 |
环毛蚓及其他环节动物 |
选做 |
3 |
验证型 |
9 |
河蚌及其他软体动物 |
必做 |
3 |
综合型 |
10 |
对虾及其他甲壳动物 |
选做 |
3 |
验证型 |
11 |
蝗虫的解剖观察 |
选做 |
3 |
综合型 |
12 |
昆虫分类 |
必做 |
3 |
综合型 |
13 |
文昌鱼和原索动物 |
必做 |
3 |
验证型 |
14 |
鲤鱼的外形和内部解剖 |
选做 |
3 |
验证型 |
15 |
鱼纲分类 |
必做 |
3 |
验证型 |
16 |
蛙(蟾蜍)的骨骼系统的观察 |
必做 |
3 |
验证型 |
17 |
蛙(蟾蜍)的外形,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观察 |
必做 |
3 |
验证型 |
18 |
蛙(蟾蜍)的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的观察 |
必做 |
3 |
验证型 |
19 |
两栖爬行动物分类 |
必做 |
3 |
验证型 |
20 |
家鸽骨骼、外形观察及内部解剖 |
必做 |
3 |
验证型 |
21 |
鸟纲分类 |
必做 |
3 |
验证型 |
22 |
家兔外形、骨骼系统 |
必做 |
3 |
验证型 |
23 |
家兔的内部结构解剖 |
必做 |
3 |
验证型 |
24 |
哺乳纲分类 |
必做 |
3 |
验证型 |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掌握关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相关的知识,为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第三版,刘凌云,郑光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主要参考书
《普通动物学》(第三版),刘凌云,郑光美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无脊椎动物学》(第三版),江静波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脊椎动物学》,杨安峰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八)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为考查课程,根据学生上实验课的态度和出勤率,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写作和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和评分。考试成绩占40%,实验报告占40%,考勤和平时成绩占20%。
三.教学内容纲要
实验一、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一.实验目的
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初步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观察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理解其基本性能。
2.通过字母片和粉蝶鳞片的观察,学习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3.初步认识几种类型的显微镜。
三.实验仪器设备
1.学生用显微镜、几种不同类型的显微镜。
2.载玻片、盖玻片、字母片、50%酒精、粉蝶、毛笔。
四.实验原理
在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构造的基础上,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五.实验步骤
1.显微镜的基本结构:显微镜的中部有一弯曲的柄,称镜臂,基部为镜座。用右手握紧镜臂,将其自镜箱(或镜柜)中取出,左手托住镜座,保持镜体直立,轻放于桌上,观察各部分构造。
镜座上的短柱叫镜柱。在镜臂基部有一个方形或圆形的平台,是载物台(或称镜台)。台的中央有一圆孔,可通过光线。两侧有压片夹,用以固定玻片标本。现代的显微镜具镜台X—Y驱动器,用以固定和移动玻片标本。在圆孔的下面,有由一片或数片透镜所组成的聚光器,有集射光线于物体的作用。聚光器附有一组由金属片组成的可变光阑,其侧面伸出一杠杆,可前后移动使光阑开闭。由低倍物镜转高倍物镜需多练习几次,要初步掌握使用方法。
在聚光器下方有反光镜,可将光线反射至聚光器。此镜一面平,一面凹。凹面具有较强的反光性,多用于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即可。内光源显微镜的光源位于镜座靠后方,在镜座右侧有光源按钮,此按钮可前后移动,使光阑开闭,用以调节光线的强弱。
在载物台的圆孔上方,有一附于镜柄上端的圆筒称为镜筒,其上下两端附有镜头。显微镜如具有抽筒,则在观察物体之前,一般应抽至160mm处。现代的显微镜一般有两个镜筒。两镜筒之间的距离,可按观察者双目的距离调节。镜筒上端有接目镜(或称目镜),可从镜筒内抽出。接目镜有低倍和高倍之分。
在镜筒下端有可旋转的圆盘叫旋转器,下面附有2—4个接物镜(或称物镜)以螺旋旋人旋转器内。接物镜也有低倍和高倍之分。转动旋转器可换用接物镜。在镜臂上有两组螺旋。大的叫粗调焦器,小的叫细调焦器。用调焦器调焦点。粗调焦器升降镜筒较快,用于低倍镜调焦;细调焦器升降镜筒较慢,用于高倍镜调焦。接物镜有低倍和高倍之分。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是接目镜的放大倍数与接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使镜臂向着自己(现代显微镜使镜臂反向对着自己),摆好显微镜。转动粗调焦器,把镜筒向上提起。转动旋转器,使低倍接物镜对准载物台的圆孔。二者相距约2cm左右,两眼对着双筒接目镜观察(如为单筒目镜,则两眼睁开,用左眼看)。打开可变光阑,用手转动反光镜,使它正对着光源,但不可对直射的阳光。当视野(即从镜内看到的圆形部分)呈现一片均匀的白色时即可。如为内光源显微镜,打开光源按钮,向前向后移动按钮,调节光线的强弱至适宜强度,此为调光线。
取一拉丁字母装片放载物台上,使字母正对中央圆孔。用压片夹(或X—Y驱动器)固定。转动粗调焦器,使镜筒下降至低倍接物镜距装片5nlm左右为度。然后自目镜观察,同时转动粗调焦器,提升镜筒,至视野内的字母清晰为止,此为调焦点。再以可变光阑调节光线至适宜强度。一般现代显微镜由粗、细调焦器提高或降低镜台一镜台下聚光器。
低倍物镜观察毕可转高倍物镜。首先将要详细看的部分移到视野正中央,提升镜筒,转动旋转盘,换高倍物镜。从侧面观察下降镜筒,使高倍物镜几乎接触玻片(1mm左右)为止。再从目镜观察,转动细调焦器,提升镜筒,一般旋转半圈至一圈即可出现物像(要小心操作,切勿压破盖玻片或载玻片)。
观察粉蝶鳞片:用毛笔在粉蝶的翅上刷几下,在载玻片中央涂一涂,即有一些粉状物附于载玻片上,此即鳞片。于其上加一滴50%酒精。用镊子另取一干净盖玻片,先使盖玻片一边接触酒精,再轻轻放下,勿使盖玻片与载玻片间留有气泡,或使酒精逸出过多(这是临时装片的作法)。做好装片后在低倍物镜下观察,再转高倍物镜观察。粉蝶鳞片是什么形状?观察完毕后,必须先把接物镜头转开,然后取出玻片标本。每次实验完毕后,都要把高、低倍接物镜转向前方,不可使接物镜正对着聚光器,然后放回镜箱(或镜柜)内。
要注意经常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如金属部分有灰尘时,一定要用清洁的软布擦干净。如镜头有灰尘时,必须用特备的擦镜纸轻轻地擦去。切勿用手或其他布、纸等擦拭,以免损坏透镜。
3.示范:显微镜有许多类型和型号,各有其不同的用途。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可示范或演示几种常用的新型显微镜。
(1)实体显微镜或称立体显微镜(stereo microscope):这种显微镜因可观察不透明物体表面的立体结构而得名。它具有多种形式的外加光源照明器,也有镜体内同轴垂直照明,使光线落射到所观察的物体上。还有兼具透射光照明器、荧光照明器和许多其他照明系统,扩大了使用范围。对可变焦距立体显微镜(zoom stero microscope)装在转换器上的两物镜使能快速连续地进行观察。一般放大倍数较低。
(2)暗视野显微镜(dark field microscope):其外形结构与普通显微镜一致。最主要的不同点是聚光器。由光源来的光线经过聚光器使光束经过物体落在物镜前透镜的外边。因此视野是黑暗的,通过物体本身的光反射和折射的光进入物镜形成亮的像,即标本在暗的背景上呈现出发亮的图像。这种显微镜适于观察具较大反射率、不同折射率或较透明的细胞组织切片或装片标本。
(3)相差显微镜(phasecontrastmicroscope):这种显微镜有具环形光阑(ring shaped“annular”diaphragm)的相差聚光器(phase contrastcondenser)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物体结构的折射光,另一部分不受物体影响的光,经过相板形成干涉图像,由于两束光的相移位接近入1/2(半波长),可见反差分明的图像。适于较透明的或染色反差小的细胞组织切片或装片。
(4)倒置显微镜(inverted microscope):与标准实验室显微镜表面上似无相似性,但实其组成部件和功能是一致的。只是聚光器倒过来在镜台之上,物镜在镜台之下工作距离较大,适于观察研究组织培养的细胞。
六.实验报告要求
1.简述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2.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七.实验注意事项
1.必须按实验指导了解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扭动各部件,以免损坏仪器。
2.使用显微镜作一般观察主要是学会调光线、聚光器中心,切不可脱离实验指导,调焦点。
3.在高倍镜下只能用细调焦器调焦点,不能用粗调焦器;要开大光阑。
八.思考题
1.使用显微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绘制蝴蝶鳞片的放大结构图?
实验二动物的细胞和组织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及有丝分裂各期的特点。
2.了解动物的4类基本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二.实验内容
1.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马蛔虫或其他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制片。
2.上皮组织:复层扁平上皮。
3.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透明软骨、蛙的血液装片。
4.肌肉组织:横纹肌、平滑肌。
5.神经组织:脊髓的前角细胞。
三.实验仪器设备
1.人口腔上皮、疏松结缔组织及血液组织(活蛙或蟾蜍)、横纹肌(蝗虫浸制标本)、有丝分裂制片、复层扁平上皮、透明软骨、平滑肌及神经组织4种组织的切片。
2.载玻片、盖玻片、解剖器、吸管、吸水纸、牙签、o.1%及1%的亚甲蓝、0.7%及0.9%的NaCl溶液、蒸馏水。
四.实验原理
1.上皮组织是主要的保护性组织,其结构特定是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2.结缔组织分布广泛,种类多,包括疏松结缔组织、骨组织、血液等。
3.肌肉组织都由肌细胞构成,包括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等。
4.神经质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五.实验步骤
1.人口腔上皮细胞:用牙签粗的一端,放在自己的口腔里,轻轻地在口腔颊内刮几下(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伤颊部)。将刮下的白色粘性物薄而均匀地涂在载玻片上,加一滴0.9%NaCI溶液,然后加盖玻片,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常数个连在一起。由于口腔上皮细胞薄而透明,因此光线需要暗些。找到口腔上皮细胞后,将其放在视野中心,再转高倍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呈扁平多边形。试辨认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若观察不清楚时,可在盖片一侧加一滴0.1%的亚甲蓝,另一侧放一小块吸水纸。如此,可使染液流入盖片下面,将细胞染成浅蓝色。核染色较深。注意染液不可加得过多,以免妨碍观察。
取食道横切片,用低倍镜找到上皮,转高倍镜观察。基层为排列整齐的一层柱状细胞,最外层为多层扁平细胞。
2.结缔组织:观察透明软骨的染色切片,可见大部底质被染成相同的均匀颜色,此即为软骨基质,基质中有许多圆形或卵圆形的窝,称为胞窝,常常2个或4个并列在一起。胞窝内有软骨细胞,细胞核染成深色,细胞膜界限很清楚,细胞质染色极浅,不太清楚。
3.血液组织:解剖蛙或蟾蜍,以吸管从心脏(最好在动脉圆锥处)取出血液,放一小器皿中,加入少许0.7%NaCl溶液稀释。吸此液一滴,制成临时装片,在镜下观察。蛙的红细胞呈扁椭圆形。单个红细胞呈极浅的黄色,中央有一较大的椭圆形细胞核。红血细胞间的无色液体称为血浆(实际已被稀释)。轻轻地敲击载片,可看到血细胞在血浆中转动,注意观察红细胞的侧面是什么形状。
4.肌肉组织:从保存的蝗虫浸制标本胸部用细镊子取下小束肌肉,用解剖针仔细分离(越细越好),放载玻片上加1—2滴水,加盖玻片置于镜下观察。蝗虫的肌肉为横纹肌,肌肉组织由长形的肌纤维组成。外面有一层薄膜叫肌膜。细胞中与其长轴平行排列着许多细丝状物,此为肌原纤维。
取胃的横切片,在低倍镜下观察,肠壁被染成粉红色的部分为肌肉层,将光线调节略暗些,可见肌肉是由很多细梭形的细胞所组成,此即为平滑肌细胞,核呈椭圆形,被染成蓝紫色。
5.神经组织,观察脊髓涂片。找到有细胞处,则可见细胞被染成淡蓝色,细胞体形状不规则。细胞核位于中央,色浅,核仁着色较深。能看到细胞突起,树突的基部较粗,而轴突则粗细均匀,涂片上不易看到。
六.实验报告要求
1.绘制人口腔上皮细胞(绘2~3个细胞,详细绘其中1个细胞)。
2.绘制蝗虫横纹肌细胞,表示其结构。
七.实验注意事项
1.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注意必须将从颊部刮下的细胞在载玻片上涂得薄而均匀。滴加0.9%NaCl液不宜过多,恰在盖玻片之下为宜。
2.做横纹肌装片时,将取下的一小束肌肉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水,必须在水中用解剖针顺着肌纤维仔细分离,分得越细越好。
八.思考题
4类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与主要机能是什么?
实验三 原生动物系列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在显微镜下对运动活泼的微型动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
2、认识和理解原生动物的单个细胞是一个完整的能独立生活的有机体。
3、了解鞭毛纲、肉足纲、纤毛纲的主要特征。
4、认识常见的原生动物。
二、实验内容
1、眼虫的观察
2、变形虫的观察
3、草履虫的观察
4、原生动物的常见种类
三、实验材料和用品
原生动物培养液,原生动物固定装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吸水纸,蓝墨水,蒸馏水,洋红。
四.实验原理
1.眼虫是自养生物,具有叶绿体,又具有鞭毛,可运动。
2.变形虫身体无固定形态,伪足是其运动、摄食的主要结构。
五.实验操作和观察
1、眼虫的观察
⑴ 眼虫的形态结构:取眼虫培养液,置于载玻片上,加少许脱脂棉,盖上盖玻片,显微镜观察。注意观察眼虫的形态以及内部结构。
⑵ 眼虫的运动:观察眼虫的运动方式及其特点。
⑶ 眼虫固定装片的观察:眼虫的整体装片;眼虫的生殖装片
2、变形虫的观察:变形虫固定装片的观察,注意变形虫的外部形态以及内部结构。
3、草履虫的观察
⑴ 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取草履虫培养液,置于载玻片,加少许脱脂棉,盖上盖玻片,显微镜观察。注意观察草履虫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
⑵ 草履虫的运动: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式以及同眼虫的不同。
⑶ 草履虫的摄食和消化:取一滴草履虫培养液于载玻片,用牙签蘸少许洋红粉末掺入液滴,加脱脂棉,盖盖玻片,镜检。观察食物泡的形成、运行路线以及排遗的过程。
⑷ 草履虫的应激性:制备草履虫临时装片,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20倍稀释的蓝黑墨水,浸过草履虫,观察刺丝泡的发射情况。
⑸ 草履虫的生殖:观察草履虫无性生殖和接合生殖固定装片。
4、原生动物常见种类
钟虫、喇叭虫、棘尾虫、漫游虫
六、思考题
⑴ 绘草履虫结构图,并标注各部分结构
⑵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原生动物的应激性。
七.实验注意事项
1.变形虫一般体小透明,在装片过程中因受水震动影响,常缩成一团,因此在制成装片后需静置片刻,待虫体伸展后,将光线调暗些,则易于找到。
2.眼虫的鞭毛,不经染色也可看到,但需将光线调暗到适宜程度,多仔细观察,常可见到鞭毛摆动。
实验四 草履虫对水平衡的调节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理解伸缩泡的主要功能
2、了解原生动物对水平衡的调节机制
二、实验原理
在不同渗透压的水环境中,伸缩泡的收缩频率不同。根据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分析伸缩泡收缩频率同渗透压的关系,即可知伸缩泡的主要功能和淡水原生动物水平衡的调节机制。
三、实验材料和用品
草履虫培养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吸水纸;0.1%、0.3%、0.5%、0.6&的氯化钠溶液。
四、实验操作和观察
1、取5块载玻片,分别滴加蒸馏水和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做好标记。
2、取草履虫培养液一滴,滴于上述液滴中,加少许脱脂棉,制成临时装片。
3、5分钟后观察并记录伸缩泡收缩频率,填在表格中。
表 草履虫对盐度变化的反应
盐度 |
蒸馏水 |
1g/LNaCl |
3g/LNaCl |
5g/LNaCl |
6g/LNaCl |
草履虫 |
1 |
2 |
3 |
1 |
2 |
3 |
1 |
2 |
3 |
1 |
2 |
3 |
1 |
2 |
3 |
伸缩泡收缩周期(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伸缩泡收缩周期平均值(s) |
|
|
|
|
|
|
|
|
|
|
|
|
|
|
|
|
|
|
|
|
伸缩泡收缩频率(次·min-1) |
|
|
|
|
|
五、分析及结论
⑴ 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伸缩泡收缩频率与盐浓度的关系曲线。
⑵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注:⑴ 此实验为设计性实验,实验目的、原理及操作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和完成。
⑵ 以小组为单位(5个人)设计并完成此实验。
实验五 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及水螅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蛙早期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了解多细胞动物早期发育的一般过程,从而加深对多细胞动物起源的理解。
2.通过对水螅及其他腔肠动物的观察,了解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内容
1.蛙早期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受精卵、卵裂、囊胚期、原肠胚期。
2.水螅及其他腔肠动物。
三.实验仪器设备
1.蛙早期胚胎装片,活水螅,水螅横切片、纵切片,水螅过精、卵巢切片,水螅神经网装片,薮枝螅浸制标本及装片,海月水母、海葵和海蛰的浸制标本,石芝,红珊瑚等。
2.显微镜、放大镜、盖玻片、载玻片、培养皿、解剖针、50%的醋酸。
四.实验原理
1.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经历受精卵、卵裂、囊胚期、原肠胚期、组织器官形成几个阶段,是动物发育的重要时期。
2.水螅是多细胞动物的开始,但是结构依然简单,只有两个胚层。
五.实验步骤
1.观察蛙早期胚胎装片:取海星卵裂装片,在低倍镜下观察,分别认识下列各期:单细胞期只有一个大细胞。受精卵进行第一次分裂后,形成两个连在一起的较小的细胞,这是2细胞时期。再进行一次分裂则成为4细胞时期。第三次分裂就进入8细胞时期。但在显微镜下并非一下就能看清8个细胞。因为4细胞后,细胞排列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必须及时转动细调焦器才能看清。再进行分裂就进入16细胞时期、32细胞时期。
取蛙囊胚装片观察:囊胚期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空球状物。由于观察的是装片,所以细胞界线不明显。中央的空腔叫囊胚腔(或卵裂腔)。
取蛙原肠胚装片观察:囊胚一端的细胞内陷,形成具有两层细胞的胚,称为原肠胚。外面的细胞层叫外胚层,两胚层之间的空腔是原来的囊胚腔,内胚层包围的腔是原肠腔。原肠腔和外界相通的小孔叫胚孔
2.观察水螅:
1.水螅活体观察:将盛有水螅的培养皿放在实体显微镜台板上观察,注意台板应选用黑色的一面。辨认基盘、垂唇、口及触手,触手的分布及数量,是否有芽体及其形状,是否有精巢(锥形)、卵巢(卵圆形)及其着生部位。用解剖针轻轻触动水螅身体的任何一部分,观察它有何反应?用吸管吸取几个水蚤于容器内,仔细观察水螅的摄食过程。
(如无活水螅的材料,换水螅整体装片观察其外形。)
2.水螅纵切片观察 先在显微镜4X物镜下观察,区别水螅的口端和基盘的一端。然后换10物镜观察,辨认水螅的内、外胚层和中胶层,以及纵贯全身的消化循环腔。再观察触手是否为空心的?它与消化循环腔的关系怎样?若有芽体,观察芽体在构造上与母体的关系如何。
3.水螅横切片观察:用低倍物镜在视野中找到水螅横切面(注意:由于水螅横切面较小、色淡,因此光线要调暗些。),水螅横切面外为体壁,中央为消化循环腔,将较清楚的一段体壁移至视野中央,换高倍物镜观察。
(1)外胚层:体壁外侧的一层细胞,由多种细胞组成。观察时先仔细辨认出细胞核,再在核周围辨认细胞的界限。外胚层主要由以下几种细胞组成:
外皮肌细胞:为短柱形或方形的细胞,数量最多,核较大,细胞排列紧密整齐。
间细胞:在外皮肌细胞之间,是一些小圆形的未曾分化的细胞,常数个聚集在一起,细胞大小与外皮肌细胞核差不多。想一想:间细胞有何功能?
刺细胞:在外皮肌细胞之间,细胞较大,数量较少,细胞中央具有一个染色较深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囊,既刺丝囊。
(2)中胶层:为内外胚层之间的一层极薄的非细胞的胶状物质。
(3)内胚层:体壁内侧的一层细胞,细胞较大向中央伸展,细胞排列不整齐。组成内胚层的细胞主要有:
内皮肌细胞:或称消化细胞,占内胚层细胞的大多数。细胞内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食物泡。
腺细胞:细胞狭长,细胞质较浓厚,多颗粒,间杂在内皮肌细胞之间。
(4)消化循环腔 在内胚层内的一个大腔。
3、水螅过精巢、过卵巢横切片观察
在成熟精巢的横切面上,雄性生殖细胞由内向外在进行不同程度的发育。精巢的最里面是精母细胞,稍外是精细胞,最外近乳头处是成熟精子。
成熟的卵巢里面只有一个卵细胞,细胞质内多卵黄颗粒。卵细胞核和极体都不易切到,故很难观察到。
3.示范
(1)水螅过精巢、卵巢切片:观察精巢、卵巢的结构,它们是从哪个胚层分化来的?
(2)水螅的神经网:神经细胞呈不规则多角状,彼此如何联系?
(3)薮枝螅(Obelia):先观察群体的浸制标本。认出螅根、螅茎。螅体较小需注意观察。然后观察染色的整体装片,认出连接水螅体与生殖体之间的共肉。
(4)海月水母(Aureliaaurita):辨认其口面与反口面。其消化循环腔与水螅水母有何不同?生殖腺位于何处?来自哪个胚层?感觉器官位于何处?
(5)海葵(Sargartia):注意观察口道、口道沟、隔膜、隔膜丝、生殖腺等结构。
(6)海蛰(Rhopilema):伞部为半圆球形。其口腕有何特点?吸口位于何处?
(7)石芝(Fungia)、脑珊瑚(Meandrina):为单体或群体。其石灰质骨骼有何价值?
(8)红珊瑚(Coralliun):红色的中轴骨骼呈树状,可做装饰品。
六.实验报告要求
1.绘蛙早期胚胎发育简图,2~8细胞期、囊胚和原肠胚。
2.绘水螅的横切面,示其各部分结构。
七.实验注意事项
1.观察海星早期胚胎装片,宜在低倍镜下观察,观察处于不同平面的胚胎细胞时,必须及时转动细调焦器,切不可用粗调焦器。
2.将水螅置于培养皿中,必须静置,待其完全伸展,方可进行各种观察。
八.思考题
1.通过观察海星早期胚胎发育的各期,联系卵裂、囊胚和原肠胚形成的各种方式,加深对多细胞动物起源的理解。
2.根据实验观察的腔肠动物,总结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实验六 扁形动物系列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扁形动物代表种类的观察,了解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理解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的主要特征及其结构差别。
3、认识常见的寄生性扁虫,了解它们适应于寄生生活的基本特征。
二、实验内容
1、涡虫的观察
2、吸虫纲种类的观察
3、猪带绦虫的观察
4、扁形动物的常见种类
三、实验材料和用品
扁形动物固定装片,常见扁形动物浸制标本,光学显微镜
四.实验原理
1.涡虫是扁形动物中的自由生活的种类,身体开始出现3个胚层,较高等。
2.华枝睾吸虫和猪带绦虫是寄生种类,其形态结构都与寄生生活相适应。
五、实验操作和观察
1、涡虫的观察
⑴ 涡虫的形态结构:区涡虫整体装片,显微镜下观察涡虫的外部形态以及内部结构。
⑵ 涡虫的消化系统:取涡虫肠灌注装片,观察涡虫消化道的结构特点。
⑶ 涡虫横切的观察:取涡虫横切玻片,观察涡虫的内部构造,注意各结构的相对位置以及各类细胞的形态特点。
2、吸虫纲种类的观察:
⑴ 华枝睾吸虫的观察:取华枝睾吸虫整体固定装片,显微镜下观察其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特点。
⑵ 日本血吸虫的观察:取日本血吸虫雌、雄整体,合胞体,囊尾蚴装片,观察其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特点。
3、猪带绦虫的观察
⑴ 猪带绦虫的外部形态:取猪带绦虫的头节及各节片,并观察猪带绦虫浸制标本,注意其外部形态特征。
⑵ 猪带绦虫的内部结构:取猪带绦虫的成熟节片,显微镜下观察其内部结构特点。
4、扁形动物常见种类示范
(1)微口涡虫(Microstomum):属单肠目(Rhabdocoelida)。淡水生活,体中有刺细胞,虫体由横分裂形成一串节体,第一节体有纤毛窝,每节体有口和肠。
(2)土蛊(Bipalium):属三肠目(Tricladida)。又叫陆涡虫,阴湿处砖石块下、土壤中生活;长可达30cra。
(3)平角涡虫(Planocera):属多肠目(Polycladida),海边石块下或海藻和苔藓中生活。体宽大,椭圆形,长约30~4 Omm。淡黄色,背面有黑点。前端背面有1对触角,背侧两边有多个单眼。口在腹面正中,经咽入肠的主管,主管分出许多侧支。雌雄同体。
(4)布氏姜片虫(Fasciolopsis buski):虫体大而肥厚,姜片状,前端稍尖,后端钝,吸盘明显大于口吸盘。肠在腹吸盘前分为两支,肠支位于两侧,波浪形弯曲。雌雄同体,卵巢1对,位于体后半部,前后排列,分支状。
(5)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体扁大,肠支有侧支。生殖系统与布氏姜片虫相似。叶片状,前端突起为头锥。
六、思考题
⑴ 绘涡虫横切结构图,并标注各部分结构
⑵ 绘猪带绦虫成熟节片结构图,并标注各部分结构名称
⑶ 分析涡虫纲和吸虫纲、绦虫纲种类身体构造的差别,说明寄生种类适应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七.实验注意事项
1.常规处理的涡虫整体装片标本不能显示神经系统以及焰细胞等原肾系统。神经系统只有通过银染法处理才能显示。通过饥饿刺激或机械损伤后,在显微镜下进行活体观察可见到焰细胞等原肾系统构造。
2.观察吸虫和绦虫标本时,应注意生殖系统各器官之间的连接关系。
实验七 原腔动物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蛔虫的形态结构以及线形动物(假体腔动物)的一般特征;
2.学习几种常见寄生蠕虫卵的检查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观察蛔虫浸制标本的外部形态。
2.解剖并观察蛔虫内部结构。
3.显微镜下观察蛔虫横切玻片标本
4.线形动物重要代表示范。
三.实验仪器设备
1.人蛔虫或猪蛔虫、马蛔虫浸制及横切面玻片标本。
2.放大镜、解剖镜、显微镜、蜡盘、尖头镊、解剖剪、解剖针、大头针、三角量杯(或称锥形量杯)、长吸管、筛子、玻璃漏斗、玻璃棒、载玻片、盖玻片、离心机、离心管、锥形瓶、烧杯、竹签、火柴棒或牙签、4%煤酚皂、试管及试管架等。
3.生理盐水、饱和盐水(37.5gNacl或食盐,加热水100mL)或33%硫酸锌。
四.实验原理
原腔动物的绝大多数种类都以寄生为主,其形态结构都与寄生生活相适应。
五.实验步骤
1.蛔虫:
(1)外形:前端圆,后端尖。雄虫后端向腹面弯曲,有两根交接刺,常由泄殖腔孔中伸出。雌虫较粗大,后端不弯曲,肛门开口于腹面近体末端;生殖孔开口于体前端腹面约1/3处。体表角质膜上有很多细横纹,前端中央有口,口的背侧有1个背唇,腹侧有2个腹唇,背唇上有2个、腹唇上各有1个乳突。腹面前端,离腹唇2mm处有1个排泄孔。
(2)内部解剖:取雌、雄虫置蜡盘中,从身体背部略偏背中线处剪开。用镊子拉开两侧的体壁,以大头针将蛔虫钉在蜡盘上,略加水,便于观察。
体线:背、腹面的正中分别有1条背线和腹线,两侧各有1条侧线。
消化系统:由口、咽、肠、直肠及肛门组成的长扁形消化管。
排泄系统,排泄管2条,分别位于侧线中。
生殖系统:雌雄异体。
雄性:体中部近前端有一细长、弯曲的管状精巢,由较短的输精管与较粗大的管状储精囊相通。储精囊连接细直的射精管,其末端雄孔开口于泄殖腔中。
雌性:体中部近后端有2条细长、弯曲的管状卵巢,各通人输卵管,再通人较粗大的子宫,2条子宫汇合成管状的阴道,末端的生殖孔开口于腹面前端约1/3处。仅可见颗粒状的细胞核及纵行纤维。
(3)蛔虫横切玻片标本的观察:
背线及腹线:细,在身体背面及腹面的正中,二者形状完全相同。背、腹线的内侧膨大呈圆形,内含背神经及腹神经。腹神经比背神经粗,可以此区分背、腹线。侧线位于体两侧。其内侧有一圆孔,即排泄管。
肌肉层:较厚,被4条体线分隔成4个部分,每个部分由许多纵肌细胞组成。每个纵肌细胞分成以下两部分:收缩部:位于基部,含横行细纤维,富有弹性,能收缩;原生质部位于端部,含原生质和细胞核。
肠:为体腔中央一扁圆形的管道,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肠中间的空隙为肠腔。
原体腔:肠与体壁之间的空腔。
卵巢、输卵管和子宫:在体腔中可见形似车轮的卵巢,中心称轴,周围有辐射状排列的卵原细胞。输卵管较粗,圆形,轴已消失。子宫更粗,圆形,有明显的空腔,内含卵。
精巢、输精管和储精囊:在体腔中可见形似车轮的精巢,中心称轴,周围有辐射状排列的精原细胞。输精管较粗,圆形,含颗粒状精细胞,轴已消失。储精囊更粗,圆形,有明显的空腔,含条形精子。
2.示范
(1)蛲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寄生于人的盲肠、阑尾、结肠与直肠等处。虫体白色,细线头状,雌虫较长,后端细尖;雄虫较短,尾部卷曲。妊娠雌虫多于夜间移行于肛门和会阴附近皮肤上产卵。
(2)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寄生于人的小肠内。虫体头部有一相当深的口囊,口囊腹面两侧有钩齿2对。雌虫较大,生殖孔在身体的后半部;雄虫较小,尾端有一盘形的交合伞。
(3)铁线虫(Gordius aquaticus):成虫自由生活于土壤或淡水沟渠中,长可达1 m。雄虫尾端叉状;雌虫尾部尖锥状。卵产于水中,幼虫寄生于节肢动物的血腔内,将成熟时离开寄主,回到水中生活。
六.实验报告要求
1.绘蛔虫的横切面图,并注明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2.绘常见寄生蠕虫卵的略图。
七.实验注意事项
解剖蛔虫时小心,不要切断;要注意区分内部各管状结构;
八.思考题
线形动物门有哪些基本特征?
实验八 环毛蚓及其他环节动物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环节动物门和寡毛纲的基本特征和特化程度;
2.观察水栖寡毛类和环节动物其他各纲代表动物,了解它们形态构造上的特点。
二.实验内容
1.环毛蚓观察浸制标本外部形态结构。
2.环毛蚓解剖浸制标本,观察内部构造。
3.环毛蚓观察横切面玻片标本。
4.环节动物重要代表动物示范。
5.设计选作:蚯蚓神经系统标本;蚯蚓生殖系统标本。
三.实验仪器设备
1.成熟的环毛蚓活体、浸制标本及横切面玻片标本。
2. 5%福尔马林液、乙醚;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蜡盘、镊子、解剖剪、解剖针玻璃培养皿(缸)、滴管、吸水纸。
四.实验原理
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其形态、结构都趋于完善,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加强。
五.实验步骤
1.外形观察;将浸制标本以清水冲洗、浸泡,以除去药液,置蜡盘上或手执在解剖镜(或放大镜)下观察。
(1)外形:圆长,由许多环节组成。环节之间有节间沟,每节上又有浅环纹;各节中央环上有一圈刚毛。用手轻轻抚摸蚯蚓,向前和向后抚摸感觉有何不同,为什么?身体可分为背、腹面及前、后端。
(2)前端;在第14~16节有棕红色隆肿的环带,此端即为前端。体前端第1节为围口节,其腹面中间是口,口的背侧有肉质的口前叶。
(3)后端:即无环带的一端,末端纵裂状开口为肛门。
(4)背侧:体色深暗的一面即背侧。除前几节外,背中线上每节间沟处有背孔,背孔的起始位置,因种类而异。将蚯蚓背面擦干后,以手指轻轻捏压其体两侧,可见液体自节间沟背中线处冒出,此处即背孔。
(5)腹侧:体色浅淡的一面即腹面,在(V/Ⅵ,)~(Ⅷ/Ⅸ)节间沟的两侧有受精囊孔2~4对(若少于4对,则缺前方的l~2对)。第14节腹中线上有1个雌性生殖孔。第16节腹面两侧各有1个雄性生殖孔。在受精囊孔与雄性生殖孔的附近常有小而圆的生殖乳突。
2.内部解剖:手执标本,用解剖剪在其身体背面略偏背中线处(以避开背血管),肛门剪到口。
(1)隔膜:在体腔中相当于外面节间沟处有一层膜即隔膜,
(2)消化系统:口、口腔:(位于第Ⅱ一Ⅲ节内)在体前端。咽:(第Ⅳ~V节内)梨形,肌肉较发达。食管:(第Ⅵ~Ⅷ节内)细长形。嗉囊:(第Ⅸ节这前)不明显。砂囊:(第Ⅸ一x节)球状或桶状,肌肉质发达。胃:(第Ⅺ~ⅩⅣ节内)细长管状。肠:自第ⅩV节向后均为肠,在第ⅩⅩⅦ节向前伸出l对盲肠,为锥状或分支状。
(3)循环系统:闭管式,有以下几个主要部分。背血管:位于肠的背面正中央,是1条由后向前行的血管。心脏:连接背、腹血管,共4对,分别在第Ⅶ、Ⅸ、Ⅻ及XⅢ节内。心脏数目及所在位置存在变异,例如在第X~XⅢ节内。腹血管:肠腹面的1条略细的血管,由前向后行,从第X节起有分支到体壁上。食管侧血管:1对较细的血管,位于体前端消化管两侧。向后行至第XV节时,左右两支向下绕过消化道和腹神经索愈合为1条神经下血管。神经下血管:1条很细的血管位于腹神经索之下。
(4)生殖系统:雌雄同体。
雄性:精巢囊:2对,位于第Ⅺ、Ⅻ节内,紧贴于该节后方隔膜之前,腹神经索的两侧,呈圆球状。每囊包含1个精巢和1个精漏斗。用解剖针挑破精巢囊,用流水冲去囊内物质,在解剖镜下可见囊前方内壁上有一小白点状物即精巢:囊内后方皱纹状的结构即精漏斗,由此向后与输精管向通。储精囊:2对,位于第Ⅺ、Ⅻ节内,紧接在精巢囊之后,大而明显,呈分叶状。输精管:细线状,每侧的前、后输精管会合成1条,向后通到第朋节处,和前列腺管会合,由雄性生殖孔通出。前列腺:发达,呈大的分叶状,位于第ⅩⅧ节及其前后的几节内。
雌性:卵巢:1对,在第ⅩⅢ节的前缘,紧贴于ⅩⅡ/ⅩⅢ节隔膜之后方,腹神经索的两侧,呈薄片状。卵漏斗:l对,在ⅩⅢ/ⅩⅣ节隔膜之前,腹神经索的两侧,呈皱纹状。输卵管:1对,极短,在第ⅩⅣ节内会合后,由雌孔通出。受精囊:2~4对,在V/Ⅵ~Ⅷ/Ⅸ隔膜的前或后,由主体和盲管组成,主体又分坛及坛管,盲管末端为纳精囊。
(5)神经系统:脑:在第Ⅲ节内,位于咽的背面,由双叶神经节构成。围咽神经:由脑分向两侧,稍膨大的神经节,并发出围绕咽的神经。咽下神经节:两侧围咽神经在咽下方会合处的神经节。腹神经索:链状,由咽下神经节向后通出。每体节内有3对神经。
3.横切面玻片标本的观察:
(1)体壁:可分5层。角质膜:体表一层非细胞构造的薄膜。上皮层:主要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其中还有少数腺细胞和感觉细胞。肌层:外为一薄层环肌,内为很厚一层纵肌。体腔膜:位于体壁的最内层,由单层扁平细胞组成。
(2)肠:为单层上皮细胞所组成,外具环肌、纵肌及黄色细胞。肠背面下凹成一纵槽,称盲道,以增加消化及吸收的表面积。
(3)血管:背血管位于盲道的上方,四周也有黄色细胞。腹血管位于肠腹面体腔内。神经下血管位于神经索下方。
(4)神经索位于肠的腹面体腔内,肾管位于两侧体腔内,有时可见刚毛自体壁穿出表皮层。
4.示范
(1)沙蚕(Nereis):属多毛纲。海产,自由生活。身体分节,头部由口前叶和围口节组成;口前叶上有口前触手和触须各1对,眼2对;围口节腹面为口,有4对丝状的围口触手。咽完全翻出时,可见前端有1对大的几丁质颚,咽背面有很多细齿。头部以后,每节两侧各有1个扁平的疣足。疣足分背、腹肢,各有1根针毛和1束刚毛;背、腹肢的上、下各有一背、腹须。身体末节为肛节,其腹须特化成1对长的肛门须。
(2)毛翼虫(Chaetopterus variopedatus):属多毛纲。俗称磷沙蚕,居海滩泥沙中U形管内。体由不同形状的体节组成:前部10个体节扁平,有口前叶与触须,旁有9对疣足,第10背肢变成1对翼状体;第Ⅻ~ⅩⅥ体节腹面均有腹吸盘及扇状体;后部有明显的体节与疣足,节数不定,夜间可发磷光。
(3)颤蚓(Tubifex):属寡毛纲。生活于淡水。体微红,腹刚毛每束3~6条,背刚毛每束有发状毛和针状毛各2—4条。环带在第Ⅸ~Ⅻ节。雄孔1对,在第Ⅺ节;雌孔1对,在Ⅺ/XII节间沟上;受精囊孔1对,在第Ⅹ节腹刚毛之前。
(4)金线蛭(Whitmania laevis):属蛭纲。生活于稻田、池塘、水流较缓的河流中。体扁平,背面隆起,前端较细,后端略粗。体表有许多横纹为体环,由若干个体环合成1个体节,全身共27个体节。体前端两侧有5对小黑点状的眼(1、2、3、5、8体环上)。体前、后端腹面各有一个吸盘,后吸盘较大,口在前吸盘的中央,肛门在后吸盘的背面体节的末端。
(5)螠虫(Echiurus):属螠纲。居海边沙滩内,体圆柱状,似甘薯,无体节,有一能伸缩的短吻悬于口上。体前端腹面靠近口处有刚毛1对;体后端在肛门周围有刚毛,排成1~2圈;肾管开口在前刚毛之后。雌雄异体,有的种类雄虫居于雌虫肾管内营寄生生活。
(6)星虫(Sipunculus):属星虫动物门。居海边沙中,体呈圆柱状。口在前端,周围有触手,附近有许多乳头突起。体壁表面有纵肌20条,与横纹交叉形成许多方格。
六.实验报告要求
1.绘环毛蚓前端腹面观外形图,并标注各部分结构名称。
2.绘环毛蚓横切面图,并标注各部分结构名称。
七.实验注意事项
1.剪开蚯蚓体壁时,刀尖应微上翘,以防戳破消化管壁使其内泥沙外溢而影响观察。
2.精巢囊、卵巢、卵漏斗等位于身体腹面,紧贴神经索两侧,较难观察,故应细心切断隔膜(特别是体前部肌肉质很厚的隔膜)与体壁之间的联系。或剪除部分隔膜;再将体壁尽量向外侧拉伸,使两侧体壁完全平展,再以大头针固定。
3.左右两边大头针应交错,并使针头向外倾斜以免妨碍操作;观察中应适时以水湿润标本,以免干燥萎缩。若含水过多则应以干棉球或吸水纸吸取多余水分,以免水面反光而观察不清。
八.思考题
为什么说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
实验九 河蚌及其他软体动物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河蚌(或田螺)外形及内部解剖的观察,了解软体动物门的一般结构及其特征;
2.认识软体动物门一些常见和重要的经济种类。
二.实验内容
1.河蚌活体观察。
2.河蚌(或田螺)的外形观察及解剖。
3.瓣鳃纲常见和重要经济种类的示范。
三.实验仪器设备
1.活体及浸制河蚌或蛤蜊标本;河蚌鳃横切片;常见及重要种类示范。
2.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蜡盘、解剖器、墨水。
四.实验原理
软体动物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类,动物种类和数量众多,形态结构复杂,大多数适应底栖和缓慢运动,结构较为特化。
五.实验步骤
1.河蚌活体观察:
(1)呼吸、运动及心率的观察: 在安静无振动的情况下,观察生活在培养缸中的河蚌运动(肉足伸缩)情形,并在河蚌的后端以吸管轻轻注入数滴稀释的墨水,观察墨水被近腹侧的入水孔吸人并由近背方的出水孔排出的情形。振动培养缸,可见河蚌肉足收缩,紧闭双壳的情形。
(2)外形观察;壳左右两瓣,等大,近椭圆形,前端钝圆,后端稍尖;两壳铰合的一面为背面,分离的一面为腹面。壳顶:壳背方隆起的部分,略偏向前端。生长线:壳表面以壳顶为中心,与壳的腹面边缘相平行的弧线。韧带:角质,褐色,具韧性,为左右两壳背方关连的部分。
2.河蚌解剖:用解剖刀柄自两壳腹面中间合缝处平行插入,扭转刀柄,将壳稍撑开,然后插入镊子柄取代刀柄,取出解剖刀,以其柄将一壳内表面紧贴贝壳的皮肤皱摺轻轻分离,再以刀锋紧贴贝壳切断在前后近背缘处的闭壳肌,便可揭开贝壳,进行下列观察。
(1)闭壳肌:体前、后端各一大型横向肌肉柱,在贝壳内面留有横断面痕迹。
(2)伸足肌:为紧贴前闭壳肌内侧腹方的一小束肌肉,可在贝壳内面见其断面痕迹。
(3)缩足肌:为前、后闭壳肌内侧背方的小束肌肉,可在贝壳内可见其断面痕迹。
(4)外套膜和外套腔:外套膜薄,左右各1片,两片包含的空腔为外套腔。
(5)外套线:贝壳内面跨于前后闭壳肌痕之间,靠近贝壳腹缘的弧形痕迹,是外套膜边缘附着留下的痕迹。
(6)入水管与出水管:外套膜的后缘部分合抱形成的两个短管状构造,腹方的为人水管,背方的为出水管。入水管壁具感觉乳突。
(7)足:位于两外套膜之间,斧状富有肌肉。
(8)呼吸系统:
A.瓣鳃:将外套膜向背方揭起,可见足与外套膜之间有两个瓣状的鳃,即鳃瓣:靠近外套膜的一片为外鳃瓣;靠近足部的一片为内鳃瓣。用剪刀从活河蚌上剪取一小片鳃瓣,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看其表面是否有纤毛在摆动?这些纤毛对河蚌的生活起什么作用?
B.鳃小瓣:每一鳃瓣由两片鳃小瓣合成,外方的为外鳃小瓣,内侧的为内鳃小瓣。内、外鳃小瓣在腹缘及前、后缘彼此相连,中间则有瓣间隔把它们彼此分开。
C.瓣间隔:为连接两鳃小瓣的垂直隔膜,把鳃小瓣之间的空腔分隔成许多鳃水管。
D.鳃丝:鳃小瓣上许多背腹纵走的细丝。
E.丝间隔:鳃丝间相连的部分。其间分布有许多鳃小孔,水由此进入鳃水管。
F,鳃上腔:鳃小瓣之间背方的空腔,水由鳃水管经鳃上腔向后至出水管排出。有时外鳃瓣特别肥大,这是什么原因?取一滴内容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什么?
(9)循环系统:
A.围心腔:内脏团背侧,贝壳铰合部附近有一透明的围心膜
B.心脏:位于围心腔内,由1心室、2心耳组成。心室:长圆形富有肌肉的囊,能收缩,其中有直肠贯穿。心耳:心室下方左、右两侧的三角形薄壁囊,也能收缩。其内的空腔为围心腔。
C.动脉干:由心室发出的血管,沿肠的背方向前直走者为前大动脉;沿直肠腹面向后走者为后大动脉。
(10)排泄系统:由肾脏和围心腔腺组成。
A.肾脏:1对,位于围心腔腹面左、右两侧,由肾体及膀胱构成。套膜及鳃,即可见到。沿着鳃的上缘剪除外。肾体:紧贴于鳃上腔上方,黑褐色,海绵状。前端以肾口开口于围心腔前部腹面,可用解剖针通探察看。膀胱:位于肾体的背方,壁薄,末端有排泄孔开口于内鳃瓣的鳃上腔。与生殖孔靠近,位于其背后方。
B.围心腔腺(凯伯尔氏器):位于围心腔前端两侧,分支状,略呈黄褐色。
(11)生殖系统:雌雄异体。生殖腺均位于内脏团内,肠的周围。除去内脏团的外表组织,可见白色的腺体(精巢)或黄色腺体(卵巢)。位于内脏团内。左右两侧生殖腺各以生殖孔开口于内鳃瓣的鳃上腔内,排泄孔的前下方。
(12)消化系统:细心剖开内脏团,依次观察下列器官。
A.口:位于前闭壳肌腹侧,横裂缝状,口两侧各有2片内外排列的三角形触唇。
B.食管:口后的短管。
C.胃:食管后膨大部分。
D.肝脏:胃周围的淡黄色腺体。
E.巳肠:盘曲折行于内脏团内。试找出其走向。
F.直肠:位于内脏团背方,从心室中央穿过,最后以肛门开口于后闭壳肌背方。
(13)神经系统:不发达,主要由3对分散的神经节组成。
脑神经节:位于食管两侧,前闭壳肌与伸足肌之间,用尖头镊子小心撕去该处少许结缔组织,并轻轻掀起伸足肌,即可见到淡黄色的神经节。
足神经节:埋于足部肌肉的前1/3处,紧贴内脏团下方中央。
“十”字型切口,逐层耐心地剥除肌肉,在内脏团下方边缘仔细寻找,即可见到两足神经节并列于其内。
3.示范:瓣鳃纲的重要种类
(1)重要食用种类有蚶(Arca)、牡蛎(Ostrea)、缢蛏(Sinonovacula)、江瑶(Pinna)、扇贝(Chlamys)、贻贝(Mytilue)等。
(2)可生产珍珠的种类有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珍珠贝(Pteria)等。
(3)破坏船舶及海港建筑的有船蛆(Teredo)。
六.实验报告要求
绘河蚌或田螺内部构造图,并标注各部分结构名称。
七.实验注意事项
1.解剖河蚌的足神经节时,必须认准位置,剥除肌肉时需细心,以防损坏神经节;
2.解剖用的田螺最好先行麻醉,使其头、足伸出壳外,身体各部分松弛,以利观察和解剖。
八.思考题
比较瓣鳃纲与腹足纲因生活方式不同,形态构造上产生的差异。
实验十 对虾及其他甲壳动物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螯虾(对虾)的外形和内部结构,了解甲壳动物在形态结构上的主要特征;
2.认识甲壳纲的代表动物。
二.实验内容
1.螯虾(对虾)的外形及内部结构的解剖观察。
2.甲壳纲各重要类群代表动物的示范。
三.实验仪器设备
1.螯虾(对虾)浸制标本;藤壶、对虾、中华绒螯蟹和三疣梭子蟹等的浸制标本。
2.解剖器、解剖盘、放大镜、显微镜。
四.实验原理
甲壳纲的种类是节肢动物门中以水生生活为主的种类,其形态结构与水生生活相适应。
五.实验步骤
1.螯虾(对虾)的外形:螯虾属爬行虾类。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体表被以坚硬的几丁质外骨骼,深红色或红黄色,随年龄而不同。将标本放在解剖盘内,按下列顺序观察。
(1)头胸部:由头部(6节)与胸部(8节)愈合而成,外被头胸甲;头胸甲约占体长的一半。头胸甲前部中央有一背腹扁的三角形突起,称额剑,其边缘有锯齿(日本沼虾的额剑侧扁,上下缘具齿)。头胸甲的近中部有一弧形横沟,称颈沟,为头部和胸部的分界线。颈沟以后,头胸甲两侧部分称鳃盖,鳃盖下方与体壁分离形成鳃腔。额剑两侧各有1个可自由转动的眼柄,其上着生复眼,用刀片将复眼削下一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状与构造。
(2)腹部:螯虾的腹部短,背腹扁(日本沼虾的腹部长而侧扁),体节明显为6节,其后还有尾节。各节的外骨骼可分为背面的背板,腹面的腹板及两侧下垂的侧板。尾节扁平,腹面正中有一纵裂缝,为肛门。
(3)附肢:除第一体节和尾节无附肢外,螯虾共19对附肢,即每体节1对。除第一对触角是单枝型外,其他都是双枝型,但随着生部位和功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态结构。
观察时,左手持虾,使其腹面向上。首先注意各附肢着生位置,然后右手持镊子,由身体后部向前依次将虾左侧附肢摘下,并按原来顺序排列在解剖盘或硬纸片上,放大镜自前向后依次观察。头部附肢,共5对(小触角、大触鞭、大颚、小颚);胸部附肢,共8对(颚足、步足);腹部附肢,共5对,不发达;尾肢,1对。尾肢与尾节构成尾扇。
2.螯虾(对虾)的内部结构:
(1)呼吸器官:用剪刀剪去螯虾头胸甲的右侧鳃盖,即可看到呼吸器官——鳃。结合已摘下的左侧附肢上鳃的着生情况,原位用镊子稍作分离并同时观察鳃腔内着生在第二颚足至第四步足基部的足鳃、体壁与附肢间关节膜上的关节鳃和着生在第一颚足基部的肢鳃。
(2)肌肉:为成束的横纹肌,往往成对。
(3)循环系统:为开管式,主要观察心脏和动脉。
(4)生殖系统:虾为雌雄异体。摘除心脏,即可见到虾的生殖腺。
(5)消化系统:用镊子轻轻移去生殖腺,可见其下方左右两侧各有一团淡黄色腺体,即为肝脏。剪去一侧肝脏,可见肠管前接囊状的胃。胃可分为位于体前端的壁薄的贲门胃和其后较小、壁略厚的幽门胃。用镊子轻轻提起胃,可见贲门胃前腹方连有一短管,即食管,食管前端连于由口器包围的口腔。幽门胃后接中肠。中肠很短,1对肝脏即位于其两侧,各以一肝管与之相通。中肠之后即为贯穿整个腹部的后肠。后肠位于腹上动脉腹方,略粗,以肛门开口于尾节腹面。
(6)排泄系统:剪去胃和肝脏,在头部腹面大触角基部外骨骼内方,可见到一团扁圆形腺体即触角腺,为成虾的排泄器官。生活时呈绿色,故又称绿腺,浸制标本常为乳白色,它借宽大而壁薄的膀胱伸出的短管,开口于大触角基部腹面的排泄孔。
(7)神经系统:除保留食管外,将其他内脏器官和肌肉全部除去,小心地沿中线剪开胸部底壁,便可看到身体腹面正中线处有1条白色索状物,即为虾的腹神经链,它由2条神经干愈合而成。用镊子在食管左右两侧小心地剥离,可找到1对白色的围食管神经。沿围食管神经向头端寻找,可见在食管之上,两眼之间有一较大白色块状物,为食管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围食管神经绕到食管腹面与腹神经链连接处有一大白色结节,为食管下神经节。自食管下神经节,沿腹神经链向后端剥离,可见链上还有多个白色神经节。
3.示范
(1)溞(Daphnia):又称水蚤,属鳃足亚纲双甲目。为淡水池塘中常见种类,是鱼类的重要饵料。身体侧扁,除头部外,都包在体两侧的两片卵圆形甲壳内。两甲壳在背部愈合,尾缘延长成一壳刺。
(2)剑蚤(Cyclops);又称剑水蚤,属桡足亚纲剑水蚤目。为淡水池塘中常见种类。体较小,分头胸部与腹部。头胸部前端背中央有一单眼,第一触角较第二触角长大,均为单枝型,雄体的都弯曲成抱握肢,胸肢5对。腹部圆柱形,无附肢,雌体腹部两侧常挂有1对卵囊。末端有一分枝的尾叉,其上有刚毛。
(3)藤壶(Balanus):又称铃介,俗名马牙,属蔓足亚纲围胸目。海产,成体营固着生活。身体包被在外套中,外套外面有石灰质壳板,壳口上盖有左右两对活动骨板。虫体在壳内腹面向上,头部不明显,腹部退化;胸肢6对,双枝型,顶端弯曲呈蔓状,常从活动壳板间向外伸出。
(4)中华绒螫蟹(Eriocheir sinensis):又称河蟹,属软甲亚纲十足目,为我国著名的淡水蟹。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甲特别发达,略呈圆形或椭圆形,其前缘和两侧各有4个小齿,眼柄和触角生于额的两侧。腹部较退化,折叠在头胸部的腹面,称蟹脐,雄蟹的呈三角形,雌蟹的呈圆形。肛门开口于腹部末端。颚足组成口器,第一对步足较大,呈钳状,其上长有绒毛;其余步足扁平,末端呈爪状。腹肢较退化,藏在脐内侧,雌性共4对,第一对已退化;雄性只有前2对,且已特化为交接器。
(5)三疣梭子蟹(Neptunus trituberculatus):属软甲亚纲十足目,为我国重要经济海产蟹之一。头胸甲呈梭形,两侧缘有2个尖刺,背面中央有3个隆起,额缘具4个小齿。第一对步足强大,长节后缘末端有一刺,第五对步足较扁宽,指节呈片状。
六.实验报告要求
1.绘螯虾(对虾 )外形图(背面观),注明各部结构名称。
2.绘螯虾(对虾 )解剖图,示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
七.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不宜采用浸制过久的标本,因其内脏器官色泽变化大,组织脆而易破损,不便观察。
2.摘取附肢时,用镊子钳住其基部,垂直拔下。如附肢粗大,可用剪刀剪开其基部与体壁的连接后再拔下;但要注意附肢的完整性,又不损伤内部器官。
3.剪开甲壳时,剪刀不宜从头胸甲背面中央插入和沿腹甲背中线剪。去甲壳时应先仔细将甲壳与附在其内缘的肌肉及其他内脏器官剥离开,以防损伤内部器官。
八.思考题
1.为什么螯虾的循环系统较发达?
2.通过螯虾的观察,说明甲壳纲的主要特点。
实验十一蝗虫的解剖观察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棉蝗的外形观察及内部解剖,了解昆虫的一般特征。
二.实验内容
1.棉蝗的外形观察。
2.棉蝗的内部解剖。
三.实验仪器设备
1.棉蝗的浸制标本。
2.解剖器、解剖盘、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显微镜、甘油。
四.实验原理
蝗虫在形态、结构上具有典型性,咀嚼式口器、跳跃足等,是了解昆虫纲特点的良好材料。
五.实验步骤
1.棉蝗的外部形态:棉蝗一般体呈青绿色,浸制标本呈黄褐色。体表被有几丁质外骨骼。身体可明显分为头、胸、腹3个部分。雌雄异体,雄虫比雌虫小。
(1)头部:位于身体最前端,卵圆形,其外骨骼愈合成一坚硬的头壳。头部可分为以下部分:头壳的正前方为略呈梯形的额,额下连一长方形的唇基;额的上方,两复眼之间的背上方为头顶;复眼以下,头的两侧部分为颊;头顶和颊之后为后头。头部具有下列器官:
眼:棉蝗具有l对复眼和3个单眼。
触角:l对,位于额上部两复眼内侧,细长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及鞭节组成,鞭节又分为许多亚节。
口器:典型的咀嚼式口器。左手持蝗虫,使其腹面向上,拇、食指将其头部夹稳,右手持镊子自前向后将口器各部分取下(同时注意观察口器各部分着生的位置),依次放在载破片上,用放大镜观察其构造(上唇、大颚、小颚、下唇、舌)。
(2)胸部:头部后方为胸部,胸部由3节组成,由前向后依次称前胸、中胸和后胸。每胸节各有l对足,中、后胸背面各有1对翅。
外骨骼:为坚硬的几丁质骨板,背部的称背板,腹面的称腹板,两侧的称侧板。
附肢:胸部各节依次着生前足、中足和后足各1对。前、中足较小,为步行足、后足强大,为跳跃足。各足均由6肢节构成,以后足为例进行观察:
翅:2对。有暗色斑纹,各翅贯穿翅脉。前翅着生于中胸,革质,形长而狭,休息时覆盖在背上,称为覆翅。后翅着生于后胸,休息时折叠而藏于覆翅之下,将后翅展开,可见它宽大,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注意观察其脉相。
(3)腹部:与胸部直接相连,由11个体节组成。
外骨骼:壳多糖(原称几丁质)外骨骼较柔软,只由背板和腹板组成,侧板退化为连接背、腹板的侧膜。雌、雄蝗虫第一至八腹节形态构造相似,在背板两侧下缘前方各有1个气门。在第1腹节气门后方各有1个大而呈椭圆形的膜状结构,称听器。第九、十两节背板较狭,且相互愈合,第十一节背板形成背面三角形的肛上板,盖着肛门,第十节背板的后缘、肛上板的左右两侧有1对小突起,即尾须,雄虫的尾须比雌虫的大;两尾须下各有1个三角形的肛侧板。腹部末端还有外生殖器。
外生殖器:雌蝗虫的产卵器:雌虫第九十节无腹板,第八节腹板特长,其后缘的剑状突起称导卵突起,导卵突起后有1对尖形的产卵腹瓣(下产卵瓣);在背侧肛侧板后也有1对尖形的产卵瓣,为产卵背瓣(上产卵瓣),产卵背瓣和腹瓣构成产卵器。雄蝗虫的交配器:雄虫第9节腹板发达,向后延长并向上翘起形成匙状的下生殖板,将下生殖板向下压,可见内有一突起,即阳茎。
2.棉蝗的内部解剖:左手持蝗虫,使其背部向上,右手持剪剪去翅和足。再从腹部末端尾须处开始,自后向前沿气门上方将左右两侧体壁剪开,剪至前胸背板前缘。在虫体前后端两侧体壁已剪开的裂缝之间,剪开头部与前胸间的颈膜和腹部末端的背板。将蝗虫背面向上置解剖盘中,用解剖针自前向后小心地将背壁与其下方的内部器官分离开,最后用镊子将完整的背壁取下。依次观察下列器官系统:
(1)循环系统:观察取下的背壁,可见腹部背壁内面中央线上有一条半透明的细长管状构造,即为心脏。心脏按节有若干略膨大的部分,为心室。心脏前端连一细管,即大动脉。心脏两侧有扇形的翼状肌。
(2)呼吸系统;自气门向体内,可见许多白色分枝的小管分布于内脏器官和肌肉中,即为气管;在内脏背面两侧还有许多膨大的气囊。用镊子撕取胸部肌肉少许,或剪取一段气管,放在载玻片上,加水制成装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即可看到许多小管,其管壁内膜有几丁质螺旋纹。
(3)生殖系统:棉蝗为雌雄异体异形,实验时可互换不同性别的标本进行观察。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输精管和射精管、副性腺和储精囊。
雌性生殖器官:卵巢、卵萼和输卵管、受精囊、副性腺。
(4)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之前有由口器包围而成的口前腔,口前腔之后是口。用镊子移去精巢或卵巢后进行观察。
(5)排泄器官:为马氏管,着生在中、后肠交界处。将虫体浸入培养皿内的水中,用放大镜观察,可见马氏管是许多细长的盲管,分布于血体腔中。
(6)神经系统:用剪刀剪开两复眼间头壳,剪去头顶和后头的头壳,但保留复眼和触角;再用镊子小心地除去头壳内的肌肉,即可见到:脑、围食管神经、腹神经链。
六.实验报告要求
1.根据观察,绘棉蝗外形图(侧面观),注明各部结构名称。
2.根据观察,绘棉蝗内部结构图,注明各部结构名称。
七.实验注意事项
1.取下口器各部分时,应用镊子夹住其基部,顺其生长方向用力拉下,以保持结构的完整。
2.剪开体壁时,剪刀尖应向上翘,以免损坏内脏;揭下背壁前,应先用解剖针仔细地将它与其下面的组织剥离开。
3.除去头壳内的肌肉时,注意勿将脑损坏。
八.思考题
1.通过对棉蝗的解剖与观察,说明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2.结合头部感觉器官,口器各部分及各消化器官的功能,试述棉蝗的取食和消化过程。
3.棉蝗循环系统的结构与螯虾的比较,有何不同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
实验十二昆虫分类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昆虫分类的基本知识,初步学会检索表的使用和制作方法;
2.了解昆虫纲各主要目的主要特征;认识昆虫各重要目的常见种类和一些重要经济昆虫。
二.实验内容
1.昆虫不同类型的口器、翅、足和触角的观察;
2.昆虫变态类型观察;
3.检索表的使用;
4.各重要目的常见种类和一些经济昆虫的观察。
三.实验仪器设备
1.各种昆虫成虫的干制针插或浸制标本;部分卵块、幼虫和蛹的浸制标本;
2.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镊子、解剖针。
四.实验原理
不同的昆虫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可作为分类的依据,尤其是外部形态特征。
五.实验步骤
1.昆虫常用的分类特征
(1)口器:咀嚼式口器、刺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舐吸式口器、嚼吸式口器;
(2)足:步行足、跳跃足、开掘足、抱握足、攀援足、捕捉足、携纷足等;
(3)翅:膜翅、鞘翅、直翅、半鞘翅、鳞翅、平衡棒等;
(4)触角:丝状、球棒状、鳃叶状、羽状、环毛状、刚毛状、念珠状等。
2.昆虫纲各目的检索
3.常见昆虫的识别:
(1)蜻蜒目(Odonata)虫体多为大中型。头大,甚活动;复眼发达很大;触角短,刚毛状;口器咀嚼式。翅两对,膜质多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腹部细长,雄性外生殖器生在腹部第二节上,尾须仅一节。半变态,稚虫(俗称水虿)水生。成虫捕食蚊类、叶蝉等,稚虫捕食蚊类幼虫等昆虫,故为重要益虫。常见的有蜻蜒,休息时翅平置于体两侧;还有为豆娘,休息时翅束立于体背。
(2)直翅日(Orthoptera) 体中型或大型。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前胸发达,中、后胸愈合。前翅革质,狭长,覆翅;后翅腆质,宽大,休息时作纸扇状褶叠在前翅下。后足腿节粗壮,适于跳跃,如蝗虫,螽蟖等;有的前足发达,适于开掘,如蝼蛄。腹部末端具有尼须。产卵器发达,呈剑状、刀状或凿状。常具听器,雄虫一般有发音器。渐变态。若虫的形态、生活环境和取食习性与成虫相似。一般有5龄。多数为植食性并为典型的多食性。螽嘶科有部分肉食性或杂食性。本目许多种类是农业上的重要害虫,如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中华蚱蜢(Acrida chinensis)、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蟋蟀(Gryllus chinensis)、螽蟖等。
(3)同翅目(Ho—moptera) 身体小型至大型。口器刺吸式,从头的后方生出,喙通常3节。单眼常2—3个,触角刚毛状或丝状。后翅膜质,前翅膜质或革质,休息时常在背上呈屋脊状。多数种类有蜡腺。渐变态。繁殖方式多样,有性生殖、孤雌生殖等。有卵生,卵胎生。多为植食性。若虫和成虫均刺吸植物汁液。许多种类为农业害虫。既直接危害农作物,又传播植病。有些种类产胶、蜡,为益虫。代表种类有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俗称知了,体长约50mm,为最大的蝉;召缭,体长约37mm、棉蚜(Aphis gossypii);
角倍蚜(Melaphiss chinensis),又名五倍子蚜、吹棉蚧,白蜡虫(Ericerus pela)、灰飞虱(Laodel phax striatellus)、黑尾叶蝉(Nephot timcincticeps)等。
(4)半翅目(Hemiptera) 小型至大型,身体扁平。口器刺吸式,喙白头的前端伸出,不用时贴附在头胸腹面,通常4节,也有3节或多或少节的。触角3~5节,丝状或棒状。单眼2个或缺。前胸背板发达,中胸有发达的小盾片。前翅基部革质坚硬、端部膜质柔软,称为半鞘翅;后翅膜质,静止时平覆于腹部上;少数无翅。后胸腹面有臭腺开口,能分泌挥发性油,散发出类似臭椿的气味,故名蝽蟓或臭板虫。渐变态。若虫通常蜕皮5~6次。陆生或水生。多为植食性的农林大害虫,如稻蛛缘蝽、三点盲蝽(Addphocoris taeniophorus)、绿盲蝽(Lygus lucorum)、梨蝽(Urochela luteowaria)等;少数种类为肉食性,捕食其它小动物,如猎蝽能捕食害虫,水生的田鳖则捕食鱼苗;有的还吸食人血,传染疾病,如臭虫(Cimex)。
(5)鞘翅目(Coleoptera) 本目是昆虫纲中最大的一个目,已知种类有30余万种,一般叫做“甲虫”小型至大型。口器咀嚼式。触角10节或11节,形状变化极大,如丝状、锯齿状、锤状、膝状、鳃片状等。无单眼。前胸背板发达,中胸小盾片三角形,露于体表。前翅角质,硬化成鞘翅,一般很坚硬且无翅脉,停息时在背中央左右翅成—直线。后翅膜质,用于飞翔,静止时褶于前翅之下。足跗节5节或4节,很少3节。完全变态。大多数陆生,也有水生。多为植食性,也有肉食性和粪食性的。大多有趋光性和假死性。许多种类为农林害虫,如黑绒金龟(Serica orientalis)、铜绿金龟(Anomala corpulenta)、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黄守瓜(Aulacophora femoralis)、沟叩头虫(Pleomomus canaliculatus)等;瓢虫则主要捕食介壳虫、蚜虫、螨类等节肢动物,可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如澳洲瓢虫。
(6)鳞翅目 包括蝶和蛾两大类,是昆虫纲的第二个大目,已知种类约有14万种。体型有小有大,颜色变化很大,有的非常美丽。体表及膜质的翅上密被扁平细微的鳞片,组成不同颜色的斑纹。触角多节,为丝状、栉齿状、羽状或球杆状。复眼发达,单眼2个或无。口器虹吸式,前胸小,背面生有2小型的领片(翼片),中胸很大,生有一对肩板。完全变态。幼虫毛虫式,或称蜗型。头部坚硬,每侧一般有6个单眼。咀嚼式口器,上颚发达,下颚和下唇合成一体,下唇叶变成一中间突起,叫吐丝器,能吐丝。幼虫—般5个龄期,蛹主要为被蛹。多数为植食性,是重要的农林害虫,幼虫期是其危害期。本目分为蝶亚日(锤角亚日)(Rhopalocera)和蛾亚日(异角亚目)(Heterocera)。
(7)双翅目(Diptera) 本目种类和数量很多,已知种类约9万种,包括蚊、虻、蝇等。体小型至中型。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复眼很大,雄性:有的左右互相接连,单眼3个。触角有丝状(蚊类)、念珠状(瘿蚊)或具芒状(蝇类)。仅有——对发达的腆质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在飞行时起:平衡作用,,少数种类无翅。跗节5节。雌虫无真正的产卵器,末端数节能伸缩,成为伪产卵器。完全变态,幼虫为无足的“蛆式幼虫”。成虫多为人畜疾病的传插者。有的吸食人畜的血液,有的刺吸植物汁液,也有以别的害虫为食或寄生于其它昆虫体内的,故可用以进行害虫的生物防治。本目分为三个亚目;长角亚目(Nematocera)、短角亚目(Brachycera)和芒角亚目(Aristocera)。
(8)膜翅目(Hymenoptera) 本目昆虫种类很多,仅次于鞘翅目和鳞翅目,已知种类约有12万种。成虫体微小至中等大。口器为咀嚼式或嚼吸式。触角丝状、锤状、栉齿状或膝状,雄性通常12节,雌性13节。翅为膜质,前翅大而后翅小,后翅前缘有一列钩刺,可与前翅后缘连结。腹部第一节并人胸部,称并胸腹节。第二节常缩小成“细腰”,称腹柄。雌性都有发达的产卵器,多数成针状或锯齿状。完全变态。食性复杂,有植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等。除少数种类为害虫外,大部分为益虫。
六.实验报告要求
1.使用检索表,把十种昆虫鉴定到目。
2.根据自己所鉴定的昆虫,编制一个鉴定的昆虫纲各目检索表。
七.实验注意事项
1.用检索表对昆虫进行分类之前,必须了解昆虫常用的重要分类特征的基本构造及其变化情况,并通过仔细观察,才可对昆虫各特征所属类型作出正确的判断。
2.使用检索表时,应避免选错检索途径。
八.思考题
昆虫纲常见的种类有哪些,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实验十三文昌鱼及七鳃鳗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文昌鱼、柄海鞘和七鳃鳗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理解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了解脊索动物各亚门的区别。
二.实验内容
1.文昌鱼和七鳃鳗外形,以及文昌鱼、七鳃鳗内部结构的观察。
2.柄海鞘成体和幼体外形和内部结构的示范。
三.实验仪器设备
1.文昌鱼、柄海鞘和七鳃鳗的浸制标本;文昌鱼的整体染色装片和过咽部横切片;柄海鞘解剖示范标本及幼体装片;七鳃鳗正中矢状切面和横断面切片标本。
2.解剖器、解剖盘、放大镜、解剖镜、显微镜、培养皿。
四.实验原理
文昌鱼是头索动物亚门的代表种类,其结构简单,但是已具备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五.实验步骤
1.文昌鱼(Branchistoma belcheri);头索动物亚门代表。
(1)外形观察:取一尾浸制标本,置盛水的培养皿内,用放大镜或解剖镜观察。
体形:文昌鱼身体半透明,左右侧扁,两端尖出,长梭状,形似小鱼,但无头与躯干之分。身体前端腹面有触须。体前部约2/3段,背面较窄,腹面较宽。
肌肉:透过皮肤可见身体两侧的肌肉,其肌节呈“<”形排列,两肌节之间较透明的部分为肌隔。有多少个肌节?两侧肌节排列互相对称吗?这在文昌鱼的运动中有何作用?
生殖腺:成熟的文昌鱼标本,透过皮肤可见身体两侧肌节腹方,各有一列方形结构,即生殖腺。雄性生殖腺呈乳白色,雌性生殖腺呈淡黄色。共多少对?
鳍和腹褶:观察文昌鱼背侧,沿背中线有一纵行低矮的皮肤褶,为背鳍,背鳍向后沿尾部边缘扩展成为尾鳍。转动标本使腹面向上,可见尾鳍在腹面向前延伸至体后1/3处,此为肛前鳍。肛前鳍前方,身体腹面两侧有l对纵行皮肤褶,即为腹。
腹孔和肛门:在腹褶和肛前鳍交界处有一孔,即腹孔或围鳃腔孔。在尾鳍与肛前鳍交界处偏左侧的一小孔,为肛门。
(2)整体装片观察:取一文昌鱼整体染色装片,置解剖镜或低倍显微镜下,先观察标本的前端。
口笠与前庭:身体前端腹面,有一由薄膜围成的漏斗状结构,为口笠;口笠的内腔称前庭。
触须、轮器与缘膜触手:口笠边缘成排的须状突起,为触须。前庭底部内壁伸出的由纤毛构成的数条染色较深的指状突起,为轮器;底壁为一环形膜,称缘膜,缘膜中央的孔为文昌鱼的口;口周围有许多短突起,为缘膜触手。但在整体装片上所看到的缘膜为垂直状,其中央的口也看不到,而要通过缘膜触手的位置来加以判断。
咽:移动装片,观察口后方有宽大的咽。咽侧许多染色深的背腹方向斜行的棒状物为鳃隔,两鳃隔之间的空隙为鳃裂。咽外部被一大腔环绕,此腔为围鳃腔。鳃裂开口于围鳃腔,围鳃腔以腹孔与外界相通。
肠:为咽后的一条直管,前端较粗大,后部渐细,末端以肛门开口于身体左侧。在肠管前部腹面向前右方伸出一盲囊,称肝盲囊。肝盲囊后部的肠管,有一段染色深的区域,称回结环,是消化作用最活跃的部位。
脊索:为紧靠消化管背方的一略呈黄色的棒状物。左右移动装片观察,可见脊索纵贯身体全长,前端可达口笠背方身体最前端。
神经管:位于脊索背方的一条较细的纵行长管,比脊索稍短。其前端有一黑色斑点,称眼点,但无视觉作用。管侧壁上有一纵列黑色小点,称脑眼,有感光作用。
(3)横切面切片观察:取经过咽部的横切面切片,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位于身体最外层,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真皮为表皮之下极薄的一层胶状物质。
背鳍:为背中央的突起部分,内有卵圆形的鳍条切面。
肌节:肌节的横断面呈方圆形,位于身体的背部和两侧,背部的较厚,近腹侧渐薄。肌节之间有肌隔分开。身体腹侧左右腹褶之间,还有薄层横肌。
神经管:位于背鳍条腹方,背部左右肌节之间,其横断面呈卵圆形或梯形,管中央的孔为神经管腔。文昌鱼的神经管腔并未完全封合,背中线留有裂隙。
脊索:位于神经管腹方,横断面呈卵圆形,较粗大,其周围有较厚的脊索鞘;脊索鞘向背方延伸包围了神经管。
咽:为脊索腹方呈长椭圆形的一个大腔。咽壁染色深的部分为鳃隔,因鳃隔呈斜行排列,所以在横切面上可见到许多鳃隔。两鳃隔之间的空隙即鳃裂。咽的背中线处有一深槽,为咽上沟,腹中线处也有一深槽,为内柱(咽下沟)。
围鳃腔:为围绕咽部的空腔。
体腔:横切面上能见到的体腔仅为围鳃腔背方两侧各小空腔。
肝盲囊:位于咽的右侧,为一卵圆形的中空结构。
生殖腺:位于围鳃腔两侧,形大而着色深的结构。如是精巢则呈条纹状;如是卵巢则呈块状,细胞核大而明显。
2.七鳃鳗:圆口纲代表。
(1)外部形态:取七鳃鳗浸制标本,置解剖盘内,观察其外部形态。体呈长圆柱形似鳗,皮肤光滑无鳞。身体可分头、躯干和尾3部分,但头与躯干无明显分界,尾侧扁。
鳍:体后部有2个背鳍和1个尾鳍;两背鳍分离,但第二背鳍与尾鳍背侧相连续。鳍内有细长平行的软骨支持。无偶鳍,原形尾。
口漏斗:为头部前端斜向腹面开口的一个大形杯状结构。其边缘有很多乳头状突起,称唇触指。内壁具有褐色的角质齿,基部有一突起,即舌。舌上也有角质齿。
单鼻孔:位于头背面正中央,与嗅囊相通。鼻孔后方皮肤上有一小椭圆形色稍淡的斑点,此处皮下有松果眼。
眼:1对,位于头部两侧,无眼睑,覆盖有一层半透明的皮肤膜。
外鳃孔:为位于眼后方的7个椭圆形的孔。
肛门和泄殖突:在体后部约1/4处,即躯干与尾部交界处的腹中线上有肛门后方有一小乳头状突起,为泄殖突,泄殖孔开口于此突起上。
(2)内部解剖:在七鳃鳗第7鳃孔的后方横断,取其前段,再沿鼻孔中线作面,或观察已制备好的正中失状切面示范标本。
消化系统:舌位于口漏斗基部,舌后方有舌软骨,舌软骨背腹方有舌肌。舌背方为口,口后一长腔为口腔。口腔渐向腹面倾斜,其后部为咽,咽分背腹两管,背管较细,为食管,食管直接通人肠管。
呼吸系统:咽所连背腹两管中,腹管较粗,为呼吸管。呼吸管口有若干触手,相当于头索动物的缘膜,管末端为盲端,管壁左右两侧各有7个内鳃孔。每一内鳃孔通一鳃囊,每一鳃囊经外鳃孔与外界相通。用解剖针分别从外鳃孔和内鳃孔探人鳃囊,可触到囊壁。将一鳃囊剪开,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囊内壁的鳃褶。
脊索、神经管和脊椎:消化管背方一较粗的褐色棒状物即脊索,其断面呈圆形,周围围以脊索鞘;脊索鞘向上包围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神经管前端膨大的脑,位于脊索前端的背方,脑后方为脊髓。雏形脊椎在脊索背方脊髓两侧,为许多成对的淡白色小软骨片。
3.示范
(1)柄海鞘(Styela clava)成体观察:柄海鞘为尾索动物亚门代表。
外形,观察柄海鞘成体浸制标本。体呈长椭圆形,外被以坚韧的被囊。身体基部有一柄用以附着于其他物体上,另一端有2个相距不远的孔:位置较高的一个是入水孔,另一个是出水孔。
(2)柄海鞘幼体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柄海鞘幼体封片标本。幼体形似蝌蚪,体前端有附着突起,后部具侧扁的尾,尾的中轴为脊索。
六.实验报告要求
1.绘文昌鱼过咽部的横切面图,注明各结构的名称。
七.实验注意事项
1.用镊子拨动文昌鱼浸制标本时,动作要轻,以免损伤标本。
2.文昌鱼整体装片较厚,宜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如需用高倍镜,则在升降镜头调焦距时,注意勿使物镜头压毁标本片。
八.思考题
l.试述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2.通过观察,说明头索动物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和圆口纲有哪些共同特征及不同点?
3.文昌鱼的消化系统包括哪些结构?试述文昌鱼摄食、消化过程。
实验十四鲤鱼(或鲫鱼)的外形和内部解剖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鲤鱼(或鲫鱼)的结构观察,了解硬骨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鱼类适应于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
2.学习硬骨鱼内部解剖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内容
1.鲤鱼(或鲫鱼)外形、骨骼系统的观察,内部解剖与观察。
2.鲨鱼头骨的示范。
三.实验仪器设备
1.活鲤鱼(或鲫鱼),鲤鱼(或鲫鱼)整体和分散骨骼标本,鲨鱼头骨标本。
2.解剖器、解剖盘、解剖镜、鬃毛、棉花、培养皿。
四.实验原理
鱼类是高度适应与水生生活的种类,在外型和内部结构上都与此相适应。
五.实验步骤
1.鲤鱼(或鲫鱼)的外部形态观察:鲤鱼(或鲫鱼)体呈鲂锤形,略侧扁,背部灰黑色,腹部近白色。身体可区分为头,躯干和尾3部分。
(1)头部:自吻端至鳃盖骨后缘为头部。口位于头部前端(口端位),口两侧各有2个触须(鲫鱼无触须),吻背面有鼻孔1对,将鬃毛从鼻孔探入,眼1对,位于头部两侧,形大而圆。眼后头部两侧为宽扁的鳃盖,鳃盖后缘有膜状的鳃盖膜,藉此覆盖鳃孔。
(2)躯干部和尾部:自鳃盖后缘至肛门为躯干部;自肛门至尾鳍基部最后一枚椎骨为尾部。躯干部和尾部体表被以覆瓦状排列的圆鳞,鳞外覆有一薄层表皮,用手抚摸鱼体表,是否粘滑?这有何作用?躯体两侧从鳃盖后缘到尾部,各有1条由鳞片上的小孔排列成的点线结构,此即侧线;被侧线孔穿过的鳞片称侧线鳞,体背和腹侧有鳍,背鳍1个,较长,约为躯干的3/4臀鳍1个,较短;尾鳍末端凹入分成上下相称的两叶,为正尾型;胸鳍1对,位于鳃盖后方左右两侧;腹鳍1对,位于胸鳍之后,肛门之前,属腹鳍腹位。肛门紧靠臀鳍起点基部前方,紧接肛门后有1泄殖孔。
2.鲤鱼(或鲫鱼)的内部解剖与观察:将新鲜鲤鱼(或鲫鱼)置解剖盘,使其腹部向上,用剪刀在肛门前与体轴垂直方向剪一小口,将剪刀尖插入切口,沿腹中线向前经腹鳍中间剪至下颌;使鱼侧卧,左侧向上,自肛门前的开口向背方剪到脊柱,沿脊柱下方剪至鳃盖后缘,再沿鳃盖后缘剪至下颌,除去左侧体壁肌肉,使心脏和内脏暴露。用棉花拭净器官周围的血迹及组织液,量入咸水的解剖盘内观察。
(1)原位观察:腹腔前方,最后一对鳃弓后腹方一小腔,为围心腔,它借横膈与腹腔分开。心脏位于围心腔内。在腹腔里,脊柱腹方是白色囊状的鳔,覆盖在前、后鳔室之间的三角形暗红色组织,为肾脏的一部分。鳔的腹方是长形的生殖腺,雄性为乳白色的精巢,雌性为黄色的卵巢。腹腔腹侧盘曲的管道为肠管,在肠管之间的肠系膜上,有暗红色、散漫状分布的肝胰脏。在肠管和肝胰脏之间一细长红褐色器官为脾脏。
(2)生殖系统:由生殖腺和生殖导管组成。
(3)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管、肠和肛门组成的消化管及肝胰脏和胆囊。此处主要观察食管、肠、肛门和胆囊。用钝头镊子将盘曲的肠管展开。
(4)鳔:位于腹腔消化管背方的银白色胶质囊,一直伸展到腹腔后端,分前后两室。后室前端腹面发出细长的鳔管,通入食管背壁。鳔有哪些功能?
(5)排泄系统:包括1对肾脏,1对输尿管和1个膀胱。
(6)循环系统:主要观察心脏,血管系统从略。心脏位于两胸鳍之间的围心腔内,由l心室,1心房和静脉窦等组成。
(7)鳃:鳃是鱼类的呼吸器官。鲤鱼(或鲫鱼)的鳃由鳃弓、鳃耙、鳃片组成,鳃间隔退化。
(8)脑:从两眼眶下剪,沿体长轴方向剪开头部背面骨骼;再在两纵切口的两端间横剪;小心地移去头部背面骨骼,用棉球吸去银色发亮的脑脊液,脑便显露出来。
3.骨骼系统,取鲤鱼(或鲫鱼)整体和分散的骨骼标本,观察头骨、脊柱和附肢骨骼。
(1)头骨:头骨的前端背方有一凹陷的鼻腔,两侧中央有眼眶。可分为脑颅和咽颅两大部分来观察。
脑颅:骨片数目很多。由前向后可分成4个区来观察:鼻区、蝶区、耳区、枕区;
脑颅的背面观:自前向后依次有鼻骨1对,位于前筛骨两侧;额骨1对,接于中筛骨之后,略成长方形;及额骨后面的1对顶骨等。
脑颅的腹面观:由前向后有犁骨1块,略成“Y”形;副蝶骨1块,为细长骨片,构成脑匣的底壁。
咽颅:位于脑颅下方,环绕消化管的最前端,由左右对称并分节的骨片组成,包括颌弓、舌弓、鳃弓以及鳃盖骨系。
(2)脊柱和肋骨:脊柱由一系列脊椎骨组成,分躯椎和尾椎两部分。
躯椎和肋骨:取第5躯椎以后的1枚椎骨观察其结构,由下列几部分组成:椎体、椎弓、椎棘、椎体横突、关节突、椎孔、肋骨;
尾椎:尾椎有椎体、椎弓、髓棘、关节突外,椎体横突向腹面突出左右合成脉弓,脉弓中间的孔内有尾动、静脉穿过,脉弓的腹中央有1条延伸向后斜的脉棘。最后1枚尾椎骨向后上方斜仰为尾杆骨。
(3)附肢骨骼:包括带骨和鳍骨。
肩带和胸鳍支鳍骨:腰带和腹鳍支鳍骨:腰带由1对无名骨构成,无名骨前端分叉,左右两骨在中间相连。腹鳍的支鳍骨仅有l对细小的基鳍骨接于无名骨内侧。无名骨直接和腹鳍条连接。
奇鳍骨:背鳍和臀鳍的鳍条中,前3个鳍条形成刚硬的鳍棘,前2棘短小,第1棘尤小,第3棘特别强大,其后缘有锯齿。每一鳍条有l鳍担骨支持,鳍担骨基部扩展成侧扁的楔形骨片,插入脊柱的髓棘之间(背鳍)或脉棘之间(臀鳍)。
4.示范:鲨鱼头骨:观察鲨鱼的头骨标本,其头骨终生保持软骨,由脑颅和咽颅两部分组成。脑颅是一完整的软骨囊。从背面观察脑颅前端基部两侧各有1个半球形鼻囊,鼻囊后方脑颅两侧各一大凹陷为眼眶,眼眶后方高出部分为听囊。吻基部背面一较大的孔为囱门,生活时其上覆盖一层薄膜。脑颅后端中央一孔为枕骨大孔。
咽颅由7对软骨弓组成,第1对是颌弓、第2对是舌弓,第3~7对是鳃弓。可从咽颅的侧面和腹面观察。注意鲨鱼的颌弓与脑颅的连接方式。
六.实验报告要求
1.根据原位观察,绘鲤鱼(或鲫鱼)的内部解剖图,注明各器官名称。
2.绘鲤鱼(或鲫鱼)的躯椎骨和尾椎骨各1枚,注明各部位的名称。
七.实验注意事项
1.剪开体壁时剪刀尖不要插入太深,而应向上翘,以免损伤内脏;
2.移去左侧体壁肌肉前,注意用镊子将体腔腹膜与体壁剥离开,以不致损坏覆盖在前后鳔室之间的肾脏和紧靠头后部的头肾。
八.思考题
1.试归纳硬骨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鱼类适应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
2.鲤鱼(或鲫鱼)的呼吸系统包括哪些部分?它们是怎样完成呼吸过程的?
实验十五鱼纲分类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鱼类各主要目的特征;
2.认识常见的和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学习鱼纲的分类方法。
二.实验内容
1.鱼类的测量方法及常用术语。
2.国内常见目及代表种的识别
三.实验仪器设备
1.鱼类代表种的浸制标本;
2.解剖盘、解剖器、测量尺。
四.实验原理
适应于不同的水生生活条件,外部形态和构造是鱼类分类的依据之一。
五.实验步骤
1.板鳃亚纲(Elasmobranchii):
六鳃鲨目:扁头哈那鲨(Heptranchias platycephalus)——体呈长梭形,头部宽扁。每则有个鳃孔。尾鳍长,上尾叶窄,下尾叶宽。体背灰色,有黑色小斑点,腹面白色。
真鲨目:眼具瞬膜或瞬褶。锤头双髻鲨(Sphyrna zygaena)——头部的额骨向左右两突出,似榔头。眼位于头侧突起的两端。喷水孔消失。鼻孔端位。
角鲨目:背鳍2个,鳃裂5~6个,位于胸鳍基底前方。短吻角(Squalus brevzrostris)——头宽扁。鼻孔小。喷水孔颇大,肾形。眼中大,长椭圆形,无瞬膜。
鳐形目:犁头鳐(Phinobatos granulatus)——吻长而平扁,三角形突出。喷水孔较小,位于眼后。鼻孔狭长,距口颇近。口平横,唇褶发达。
鲼形目:赤虹(Dasyatis akajei)——体盘平而阔。吻宽而短,前端钝。无背鳍和臀鳍,腹鳍小。尾细长呈鞭状,具尾刺,有毒。
电鳐目:电鳐(Ndrcine SP)——体盘圆形,宽大于长。在头侧与胸鳍间具发达卵圆形发电器。眼小,突出。喷水孔边缘隆起。腹鳍前角圆钝,背鳍1个,尾鳍宽大。
2.全头亚纲(Holocephali):鳃裂4对,外被一膜状鳃盖,后具一总鳃孔。体表光滑无鳞。背鳍2个,鳍棘能竖立。无喷水孔。胸鳍很大,尾细长。雄性除鳍脚外,另具一对腹前鳍脚和一个额鳍脚。如黑线银鲛(Chinaeara phantasma)。
3.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各鳍有真皮性的辐射状鳍条支持。被硬鳞、圆鳞或栉鳞,或裸露无鳞。种类极多,实验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观察。
鲟形目:体呈纺锤形,口腹位,歪形尾,体裸露或被5行硬鳞,仅尾上具背鳍,吻发达中华鲟鱼(Acipenser sinensis)——体被5行硬鳞,口前具4条触须,背鳍位于腹鳍后方,有喷水孔。
鲱形目:背鳍1个,腹鳍腹位,各鳍均无硬棘。体被圆鳞,无侧线。鳓鱼(Iishaelongata),鲥鱼(Macrura reevesii),鳀鱼(Engraulis japonica)等。
鲑形目:体形和特征与鲱形目相似。常有脂鳍,具侧线。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大银鱼(Salaux acuticeps)等。
鳗鲡目:体呈棍棒状,现存种类无腹鳍,鳃孔狭窄,背鳍与臀鳍无棘,很长,常与尾鳍相联。鳗鲡(Anguilla japoniea)等。
鲤形目:背鳍1个,腹鳍腹位。各鳍无真正的棘,具假棘。体被圆鳞或裸露。鳔有管,具韦伯氏器。多数种类具咽齿而无颌齿,多数为淡水鱼类。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pidellus),鲢鱼(Hypophtalmichthys molitrix),鲤鱼(Qprinus carpio)等。
鲇形目:身体裸露无鳞片。有触须数对。一般有脂鳍。胸鳍和背鳍常有一强大的鳍棘。鲇鱼(Parasilurus asotus)等。
颌针鱼目:胸鳍位置偏于背方,鳍无棘,侧线位低,接近腹部。颁针鱼(Tylosurus anasomella),燕鳐鱼(Cypselurus rondeletii)等。
鳕形目:体被圆鳞,各鳍均无棘,鳔无管,腹鳍喉位。为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鳕鱼(Gadus macrocephalus)等。
棘鱼目:吻大多延长成管状,口前位。许多种类体被骨板。背鳍、臀鳍及胸鳍鳍条均月分支。背鳍1~2个,第一背鳍常为游离的棘组成。
鲻形目:体被圆鳞或栉鳞。有2个分离的背鳍,第一背鳍由鳍棘组成,第二背鳍有一事和若干鳍条组成,腹鳍由一棘五鳍条组成。鲻鱼(Mugil cephalus)等。
合鳃目:体形似鳗。背、臀、尾鳍连在一起,鳍无棘,无偶鳍。左右鳃裂移至头的腹面连在一起成一横缝。黄鳝(Monopters alba)等。
鲈形目:腹鳍胸位或喉位。背鳍2个,第一背鳍通常由鳍棘组成。体被栉鳞,鳔无管。主要为海产鱼类,种类繁多。鳜鱼(Siniperca chuatsi),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a)等。
鲽形目:成鱼身体不对称,两眼移在同一侧,鳍一般无棘,无鳔,背鳍和臀鳍通常很长,腹鳍胸位或喉位,营底栖生活;仔鱼左右对称,眼位于两侧。产量大,为重要经济鱼类。木叶鲽(Pleuronichthys cornutus),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
鲀形目:体形较短,上颌骨与前颌骨愈合形成特殊的喙,背鳍与臀鳍相对。鳃孔小。有些种类有气囊,能充气;一般无腹鳍,存在时为胸位。河纯(Fugu spp.)等。
鮟鱇目:鳔无管,胸鳍适应底栖爬行,下面的辐状鳍条常延长且末端扩大,腹鳍喉位,第一背鳍变成特殊的诱引器官,诱捕食饵。我国产有鮟鱇(Lophiuslhitulon)。
六.实验报告要求
1.记录所观察鱼的主要特征。
2.编写所观察到的鲤形目中代表鱼类的检索表。
七.实验注意事项
1.鱼类的外部形态和构造是鱼类的分类依据之一,因此必须了解有关的术语与测量方法爱护标本,不得随意破坏;
2.必须观察某些内部结构时,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八.思考题
鱼纲各目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实验十六蛙(蟾蜍)的骨骼系统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蛙(或蟾蜍)骨骼系统的观察,了解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中,两栖类在结构和功能上所表现出的初步适应陆生的特征;
2.学习蛙(或蟾蜍)的双毁髓处死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蛙(或蟾蜍)的骨骼统的观察。
2.刺激肌肉反应的示范。
三.实验仪器设备
1.活蛙(或蟾蜍),蛙皮肤切片、蛙(或蟾蜍)整体和散装的骨骼标本。
2.解剖盘、解剖器、显微镜。
四.实验原理
两栖动物在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骨骼结构上都适应于即可在水中生活,也可在陆地上生活。
五.实验步骤
1.蛙(或蟾蜍)骨骼系统:蛙(或蟾蜍)的骨骼系统由中轴骨骼(包括头骨和脊柱)和附肢骨骼组成。取蛙(或蟾蜍)的骨骼标本进行以下观察。
(1)头骨:蛙(或蟾蜍)的头骨扁而宽,可分为脑颅和咽颅两部分。
脑颅:中央狭长部分即脑颅,为容纳脑髓的地方;其两侧各一大空隙,眼球着生于此。脑颅后端有枕骨大孔,脑由此与脊髓相通。观察构成脑颅的骨片。从背面看:外枕骨、前耳骨、额顶骨、鼻骨、蝶筛骨。从腹面看:副蝶骨、犁骨。
咽颅:包括构成上下颌的骨骼及舌骨。
上颌骨:前颌骨、颌骨、方轭骨、鳞骨、翼骨、腭骨。
下颌骨:颐骨、麦克氏软骨、齿骨、隅骨。
舌骨:位于口腔底部,为支持舌的一组骨片。由扁平近长方形的舌骨体和其前端的1对前角及后端的1对后角组成。
(2)脊柱:蛙(或蟾蜍)的脊柱由1枚颈椎,7枚躯干枢,1枚荐椎和1个尾杆骨组成
椎骨的一般构造:椎体、椎孔、椎弓、椎棘、横突、关节突。
颈椎:为第1枚椎骨,也称寰椎。寰椎无横突和前关节面,其前面有2个卵圆形凹面,与头骨枕髁相关节。
荐椎:具长而扁平的横突,向后伸展与髂骨的前端相关节。椎体后端有2个圆形小突起,与尾杆骨前端相关节。
尾杆骨;是由若干尾椎骨愈合成的的两个突起相关节。
(3)附肢骨骼
肩带、胸骨、前肢骨细长棒状骨。其前端有2个凹面,与荐椎后方
肩带:上肩胛骨、肩胛骨、锁骨、乌喙骨、上乌喙骨。
胸骨:位于胸部的腹中线上。蛙的胸骨由一系列骨块组成,并以上乌喙骨为界,分为分。蟾蜍仅具l块。
前肢骨:构成前肢上臂、前臂、腕、掌、指等5部的骨块。
腰带(髂骨、坐骨、耻骨)和后肢骨(股骨、胫腓骨、跗骨、跖骨、趾骨)。
六.实验报告要求
1.按照实物绘蛙后肢骨简图,注明后肢各部骨块的名称。
七.实验注意事项
1.用双毁髓法处死活蛙(或蟾蜍),针尖刺入颅腔毁脑时,针的倾斜角度必须很小。
2.实验材料若为蟾蜍,操作中应注意不宜近距离注视,不要挤压其耳后腺,防止耳后腺分泌物射入实验者眼内;如被射入,则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
八.思考题
1.蛙(或蟾蜍)的前肢和后肢在形态结构上有何相似及不同之处?前、后肢在蛙体不同运动中各有何作用?
2.蛙(或蟾蜍)的骨骼系统表现出陆生脊椎动物所具有的哪些特征,并有哪些特化?
实验十七蛙(蟾蜍)的外形,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蛙(或蟾蜍)的外形、内部解剖和观察,了解两栖动物消化、呼吸系统的形态构造及特点;
2.学习一般解剖技术。
二.实验内容
1.蛙(或蟾蜍)的外部形态的观察。
2.蛙(或蟾蜍)的解剖及其消化、呼吸系统形态结构的观察。
三.实验仪器设备
1.活蛙(或蟾蜍),蛙(或蟾蜍)神经系统示范标本。
2.解剖器、蜡盘、鬃毛、大头针、放大镜、棉花、乙醚(或氯仿)等。
四.实验原理
两栖动物在内部结构,包括呼吸、消化等系统都适应于在水中和陆地生活。
五.实验步骤
1.活蛙(或蟾蜍)的外形:将活蛙(或蟾蜍)静伏于解剖盘内,观察其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3部分。
(1)头部:蛙(或蟾蜍)头部扁平,略呈三角形,吻端稍尖。口宽大,横裂,由上下颌组成。上颌背侧前端有1对外鼻孔,外鼻孔外缘具鼻瓣,观察鼻瓣如何运动,思考鼻瓣的运动与口腔底部的动作有何关系。眼大而突出,生于头的左右两侧,具上、下眼睑;下眼睑内侧有一半透明的瞬膜。当眼睑闭合时,眼球位置有何变动?两眼后各有一圆形鼓膜。雄蛙口角内后方各有一浅褐色膜襞为声囊,呜叫时鼓成泡状(蟾蜍无此结构)。
(2)躯干部:鼓膜之后为躯干部。蛙的躯干部短而宽,躯干后端两腿之间,偏背侧有一小孔,为泄殖腔孔。
(3)四肢:前肢短小,由上臂、前臂、腕、掌、指5部组成。4指,指间无蹼。生殖季节雄蛙(或雄蟾蜍)第一指基部内侧有一膨大突起,称婚瘤,为抱对之用。后肢长而发达,分为股、胫、跗、跖、趾5部。5趾,趾间有蹼。在第一趾内侧有一较硬的角质化的距。
2.活蛙(或蟾蜍)的皮肤:蛙背面皮肤粗糙,背中央常有一条窄而色浅的纵纹,两侧各有一条色浅的背侧褶。背面皮肤颜色变异较大,有黄绿、深绿、灰棕色等,并有不规则黑斑。腹面皮肤光滑,白色。(蟾蜍体表极粗糙,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疣,但头部背面无瘰疣。背面皮肢暗黑色,体侧和腹部浅黄色,间有黑色花纹)。
(1)用手抚摸活蛙(或蟾蜍)的皮肤,有粘滑感,其粘液由皮肤腺所分泌。保持皮肤的湿润对蛙(或蟾蜍)的生活有何意义?
(2)在显微镜下观察蛙(或蟾蜍)的皮肤切片,可见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角质层裸露在体表,极薄,由扁平细胞构成,角质层下为柱状细胞构成的生发层。表层中尚有腺体的开口和少量色素细胞。真皮位于表皮之下,其厚度约为表皮的3倍,由结缔组织组成,可分为紧贴表皮生发层的疏松层及其下方的致密层。真皮中有许多色素细胞、多细胞腺、血管和神经末捎等。
(3)注意皮肤与皮下肌肉的连接程度,为什么?皮肤内分布的血管丰富吗?有何意义?
3.消化系统
(1)口咽腔:舌、内鼻孔、齿、耳咽管孔、声囊孔、喉门、食管口。
(2)肝脏:红褐色,位于体腔前端,心脏的后方,由较大的左右两叶和较小的中叶组成。在中叶背面,左右两叶之间有一绿色圆形小体,即胆囊。用镊子夹起胆囊,轻轻向后牵拉,可见胆囊前缘向外发出两根胆囊管,一根与肝管连接,接收肝脏分泌的胆汁,一根与总输胆管相接。胆汁经总输胆管进入十二指肠。提起十二指肠,用手指挤压胆囊,可见有暗绿色胆汁经总输胆管而入十二指肠。
(3)食管:将心脏和左叶肝脏推向右侧,可见心脏背方有一乳白色短管与胃相连,此管即食管。
(4)胃:为食管下端所连的一个弯曲的膨大囊状体,部分被肝脏遮盖。胃与食管相连处称贲门;胃与小肠交接处明显紧缩,变窄,为幽门。胃内侧的小弯曲,称胃小弯;外侧的弯曲称胃大弯;胃中间部称胃底。
(5)肠:可分小肠和大肠两部。小肠自幽门后开始,向右前方伸出的一段为十二指肠;其后向右后方弯转并继而盘曲在体腔右下部,为回肠。大肠接于回肠,膨大而陡直,又称直肠;直肠向后通泄殖腔,以泄殖腔孔开口于体外。
(6)胰脏:为一条淡红色或黄白色的腺体,位于胃和十二指肠间的弯曲处。将肝、胃和十二指肠翻折向前方,即可看到胰脏的背面。总输胆管穿过胰脏,并接受胰管通入。但胰管细小,一般不易看到。
(7)脾:在直肠前端的肠系膜上,有一红褐色球状物,即脾。它是一淋巴器官,与消化无关。
4.呼吸系统:蛙为肺皮呼吸。皮肤适应于呼吸的形态结构特点已在实验19中了解到;肺呼吸的器官有鼻腔、口腔、喉气管室和肺。其中鼻腔和口腔已于口咽腔处观察过。
(1)喉气管室:左手持镊轻轻将心脏后移,右手用钝头镊子自咽部喉门处通入,可见心脏背方一短粗略透明的管子,即喉气管室,其后端通入肺。
(2)肺:为位于心脏两侧的1对粉红色、近椭圆形的薄壁囊状物。剪开肺壁可见其内表面呈蜂窝状,密布微血管。联系外、内鼻孔的位置,鼻瓣的开闭和口咽腔底壁的升降动作。
六.实验报告要求
1.根据观察绘出蛙(或蟾蜍)口咽腔内的结构,注明各结构的名称。
2.根据解剖观察,绘制蛙(或蟾蜍)呼吸系统结构图,注明各器官的名称。
七.实验注意事项
1.解剖蛙(或蟾蜍)剪开腹壁时,应沿腹中线稍偏左侧剪,以不致损毁位于腹中线的腹静脉。同时注意剪刀尖应向上挑,以免损伤内脏。将右侧腹壁翻开前,先将腹静脉从腹壁离开。
2.用双毁髓法处死活蛙(或蟾蜍),或使其麻醉致死。
八.思考题
1.两栖动物的消化、呼吸系统的哪些方面表现出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2.根据实验观察,比较蛙(或蟾蜍)和鲤鱼(或鲫鱼)消化、呼吸系统结构的异同点。
实验十八 蛙(蟾蜍)的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蛙(或蟾蜍)循环、排泄和神经系统解剖和观察,了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点;
2.学习一般解剖技术。
二.实验内容
1.蛙(或蟾蜍)的解剖及其循环、排泄和神经系统形态结构的观察。
2.蛙(或蟾蜍)神经系统的示范。
三.实验仪器设备
1.活蛙(或蟾蜍),蛙(或蟾蜍)神经系统示范标本。
2.解剖器、蜡盘、鬃毛、大头针、放大镜、棉花、乙醚(或氯仿)等。
四.实验原理
两栖动物的循环、排泄和神经等系统都适应于在水中和陆地生活。
五.实验步骤
1.循环系统:
心脏及其周围血管:心脏位于体腔前端胸骨背面,被包在围心腔内,其后是红褐色的肝脏。在心脏腹面用镊子夹起半透明的围心膜并剪开,心脏便暴露出来。从腹面观察心脏的外形及其周围血管:
动脉系统:血管注射过色剂的标本,动脉为红色或黄色(视所注射的色剂而定)。用镊子仔细剥离心脏前方左右动脉干周围的肌肉和结缔组织,可见左右动脉干穿出围心腔后,每支又分成3支,即颈动脉弓、体动脉弓和肺皮动脉弓。
静脉系统:静脉多与动脉并行,注射色剂的标本,静脉多为蓝色。可分为肺静脉、体静脉和门静脉3组来观察。
心脏的内部结构:心瓣膜:在心房和心室之间有一房室孔,以沟通心室与心房;在房室孔周围可见有2片大型和2片小型的膜状瓣,称房室瓣。在心室和动脉圆锥之间也有1对半月形的瓣膜,称半月瓣。可用镊子轻轻提起瓣膜观察。此外,在动脉圆锥内有1个腹面游离的纵行瓣膜,称螺旋瓣。在左右心房背壁上寻找肺静脉通入左心房的开口和静脉窦通入右心房的开口。用鬃毛分别从这两个开孔探入肺静脉和静脉窦进行观察。
2.排泄系统:将消化管移向一侧,仔细观察以下结构。蛙(或蟾蜍)为雌雄异体,观察时可互换不同性别的标本。
(1)泌尿器官:
肾脏:1对红褐色长而扁平的器官,位于体腔后部,紧贴背壁脊柱的两侧。将其表的腹腔膜剥离开,即清楚可见。肾的腹缘有1条橙黄色的肾上腺,为内分泌腺体。
输尿管:由两肾的外缘近后端发出的1对壁很薄的细管,它向后伸延,分别通入泄腔背壁(蟾蜍的左右输尿管末端合并成一总管后通入泄殖腔背壁)。
膀胱:位于体腔后端腹面中央,连附于泄殖腔腹壁的1个两叶状薄壁囊。膀胱被尿充盈时,其形状明显可见,当膀胱空虚时,用镊子将它放平展开,也可看到其形状。
泄殖腔:为粪、尿和生殖细胞共同排出的通道,以单一的泄殖腔孔开口于体外。沿中线剪开耻骨,进一步暴露泄殖腔。剪开泄殖腔的侧壁并展开腔壁,用放大镜观察腔壁上尿管、膀胱,以及雌蛙输卵管通人泄殖腔的位置。
(2)生殖系统
雄性:
精巢:l对,位于肾脏腹面内侧,近白色,卵圆形(蟾蜍的精巢常为长柱形),小随个体和季节的不同而有差异。
输精小管和输精管:用镊子轻轻提起精巢,可见由精巢内侧发出的许多细管即输精管,它们通入肾脏前端。所以雄蛙(或蟾蜍)的输尿管兼输精。
脂肪体:位于精巢前端的黄色指状体,其体积大小在不同季节里变化很大。雄蟾蜍精巢前方,有1对扁圆形的毕氏器,为退化的卵巢。在肾脏外侧各有l条细长管为退化的输卵管,其前端渐细而封闭,后端左右合一,开口于泄殖腔。
雌性:
卵巢:1对,位于肾脏前端腹面,形状大小因季节不同而变化很大。在生殖季节极度膨大,内有大量黑色卵,未成熟时淡黄色。
输卵管:为1对长而迂曲的管子,乳白色,位于输尿管外侧。以喇叭状开口于体腔后端在接近泄殖腔处膨大成囊状,称为“子宫”。“子宫”开口于泄殖腔背壁(蟾蜍的左右“子宫”合并后,通入泄殖腔)。
脂肪体:1对,与雄性的相似,黄色,指状,临近冬眠季节时体积很大。雌蟾蜍的卵巢和脂肪体之间有橙色球形的毕氏器,为退化的精巢。
3.神经系统:蛙(或蟾蜍)的神经系统标本,观察蛙(或蟾蜍)脑和脊髓的结构,了解外周神经与中枢神经的关系。
4.示范:蛙(或蟾蜍)血管色剂注射解剖标本。学生可将自己解剖观察的蛙(或蟾蜍)标本与示范标本进行比较观察。
六.实验报告要求
1.绘出蛙(或蟾蜍)循环系统的简图并注明各部名称。
2.根据解剖观察,绘制蛙(或蟾蜍)泄殖系统结构图,注明各器官的名称。
七.实验注意事项
1.观察血管时,应沿血管走向从近端向远端追踪,随时用镊子仔细清除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和肌肉,注意不能用镊子夹注射过色剂的血管,以免血管断裂。
2.将血管注射色剂的蛙(或蟾蜍)腹面向上置于蜡盘中,展开四肢,用大头针固定在蜡板上。然后按实验中所述方法,剪开皮肤和腹壁,再行观察。
八.思考题
1.根据实验观察,比较蛙(或蟾蜍)和鲤鱼(或鲫鱼)呼吸、泄殖、神经系统结构的异同点。
2.两栖动物的循环系统在哪些方面分别表现出对陆生生活的适应及其适应的不完善性?
实验十九两栖爬行动物分类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两栖、爬行类动物主要目及重要科的特征;
2.认识常见的及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学习使用检索表进行分类鉴定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代表性及常见的两栖纲、爬行纲动物的识别。
2.鉴定术语及测量方法。
三.实验仪器设备
1.两栖纲及爬行纲代表种的浸制标本、剥制标本;
2.放大镜、解剖镜、解剖针、镊子、解剖盘、直尺、卡尺。
四.实验原理
两栖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是分类的主要依据。
五.实验步骤
1.两栖类的外部形态及量度
2.两栖纲分类:现在生存的两栖动物可分为3个目:有尾目、无尾目和无足目。
3.爬行纲分类:现在生存的爬行动物,可分为喙头目、龟鳖目、有鳞目及鳄目。喙头目仅见于新西兰。
龟鳖目(Chelonia或Testudoformes):龟鳖目体被背腹甲。大多为水生,但在陆上产卵。
有鳞目(Squamata):此目分为蜥蜴亚目和蛇亚目。
鳄目 (Crocodiliai)体被大型坚甲;体形较大;尾部强而有力;雄性具单一交配器官。
六.实验报告要求
总结两栖纲和爬行纲各目的分类特征,并掌握其中一、二点识别特征。
七.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所用的浸制和剥制标本绝大多数均已改变原有色彩,为使学生认识动物的真实形态,可播放有关录相片、幻灯片。
八.思考题
两栖、爬行类的主要类群有哪些,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实验二十家鸽(或家鸡)外形观察、骨骼及内部解剖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家鸽(或家鸡)骨骼及解剖的观察,认识鸟类各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适应于飞翔生活的主要特征;
2.学习解剖鸟类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家鸽(或家鸡)整体骨骼的观察。
2.家鸽(或家鸡、鹌鹑)的解剖。
三.实验仪器设备
1.家鸽(或家鸡)整体骨骼标本,活家鸽(或家鸡、鹌鹑)。
2.钟形罩、乙醚、解剖盘、骨剪、剪刀和镊子等。
四.实验原理
鸟类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都能很好的适应于飞行生活。
五.实验步骤
1.家鸽(或家鸡)骨骼系统的观察:
(1)脊柱:区分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除颈椎及尾椎外,鸟类的大部分椎骨已愈合在一起,使其背部更为坚强而便于飞翔。
(2)头骨:鸟类头部的骨骼多由薄而轻的骨片组成,骨片间几乎无缝可寻(仅于幼时,尚可认出各骨片的界限)。头骨的前部为颜面部;后部为顶枕部,后方腹面有枕骨大孔。头骨的两侧中央有大而深的眼眶。眼眶后方有小的耳孔。注意上颌与下颌向前延伸形成喙,不具牙
(3)肩带、前肢及胸骨:
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及锁骨组成,非常健壮,分为左右两部,在腹面与胸骨连接。
前肢:对照教材上的图认识肱骨、尺骨、桡骨、腕骨等骨骼的形状和结构,注意其腕掌骨合并及指骨退化的特点。
胸骨:为躯干部前方正中宽阔的骨片,左右两缘与肋骨连结,腹中央有1个纵行的龙骨突起。
(4)腰带及后肢:
腰带:构成腰带的髂骨、耻骨‘、坐骨愈合成无名骨。髂骨构成无名骨的前部,坐骨构成其后部。耻骨细长,位于坐骨的腹缘。厂开放型骨盆。
后肢:对照教材上的图,注意胫骨与跗骨合并成胫跗骨。跗骨与跖骨合并成跗跖骨。两骨间的关节为跗间关节。注意趾骨的排列情况
2.家鸽(或家鸡)的内部解剖:
在实验前20~30min,将家鸽(或家鸡)放入装有乙醚的钟形罩中,使其麻醉致死。或紧捏实验动物的胁部,令其窒息而死。
解剖标本之前,先进行外形观察。家鸽(或家鸡)具有纺锤形的躯体。全身分头、颈、躯干、尾和附肢5部分。除喙及跗跖部具角质覆盖物以外,全身被覆羽毛。头前端有喙,上喙基部两侧各有1个外鼻孔。眼具活动的眼睑及半透明的瞬膜。眼后有被羽毛遮盖的外耳孔。前肢特化为翼。数一数翼上初级飞羽、次级飞羽的数目。在尾的背面有尾脂腺,想想它有何功能?
用水打湿实验鸟腹侧的羽毛,然后拔掉它。在拔颈部的羽毛时要特别小心,每次不要超过2~3枚,要顺着羽毛方向拔。拔时以手按住颈部的薄皮肤,以免将皮肤撕破。把拔去羽毛的实验鸟放于解剖盘里。注意羽毛的分布,并区分羽区与裸区。这对飞翔有何意义?
沿着龙骨突起切开皮肤。切口前至嘴基,后至泄殖腔。用解剖刀钝端分开皮肤;当剥离至嗉囊处要特别小心,以免造成破损。
沿着龙骨的两侧及叉骨的边缘,小心切开胸大肌。留下肱骨上端肌肉的止点处,下面露出的肌肉是胸小肌。用同样方法把它切开,试牵动这些肌肉了解其机能。然后沿着胸骨与肋相连的地方用骨剪剪断肋骨,将乌喙骨与叉骨联结处用骨剪剪断。将胸骨与乌喙骨等一同去,即可看到内脏的自然位置。
(1)消化系统:
消化管: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直肠(大肠)。
消化腺:在肝脏的右叶背面有一深的凹陷,自此处伸出两支胆管注人十二指肠。
(2)呼吸系统:
外鼻孔:开口于上喙基部(家鸽位于蜡膜的前下方)。
内鼻孔:位于口顶中央的纵走沟内。
喉:位于舌根之后,中央的纵裂为喉门。
气管:一般与颈同长,以完整的软骨环支持。在左右气管分叉处有一较膨大的鸣管,鸟类特有的发声器官。
肺:左右2叶。位于胸腔的背方,为1对弹性较小的实心海绵状器官。
气囊:与肺连接的数对膜状囊,分布于颈、胸、腹和骨骼的内部(可参看示范标本)。
(3)循环系统
心脏:心脏位于躯体的中线上,体积很大。用镊子拉起心包膜,然后以小剪刀纵向剪开。从心脏的背侧和外侧除去心包膜,可见心脏被脂肪带分隔成前后两部分。前面褐红色的扩大部分为心房,后面颜色较浅的为心
动脉:靠近心脏的基部,把余下的心包膜,结缔组织和脂肪清理出去,暴露出来的两条较大的灰白色血管,即无名动脉。无名动脉分出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肱动脉和胸动脉,分别进入颈部、前肢和胸部(锁骨下动脉为无名动脉的直接延续)。用镊子轻轻提起右侧的无名动脉,将心脏略往下拉,可见右体动脉弓走向背侧后,转变为背大动脉后行,沿途发出许多血管到有关器官。再将左右心房无名动脉略略提起,可见下面的肺动脉分成2支后,绕向背后侧而到达肺脏。
静脉:在左右心房的前方可见到两条粗而短的静脉干,为前大静脉。前大静脉由颈静脉、肱静脉和胸静脉汇合而成。这些静脉差不多与同名的动脉相平行,因而容易看到。将心脏翻向前方,可见1条粗大的的血管由肝脏的右叶前缘通至右心房,这就是后大静脉。
(4)泌尿生殖系统:
排泄系统:
肾脏:紫褐色,左右成对,各分成3叶,贴近于体腔背壁。
输尿管:沿体腔腹面下行,通入泄殖腔。鸟类不具膀胱。
泄殖腔:将泄殖腔剪开,可见到腔内具2横褶,将泄殖腔分为3室:前面较大的为粪道,直肠即开口于此,中间为泄殖道,输精管(或输卵管)及输尿管开口于此;最后为肛道。
生殖系统:
雄性:具成对的白色睾丸。从睾丸伸出输精管,与输尿管平行进入泄殖腔。多数鸟类不具外生殖器。
雌性:右侧卵巢退化;左侧卵巢内充满卵泡;有发达的输卵管。输卵管前端借喇叭口通体腔;后方弯曲处的内壁富有腺体,可分泌蛋白并形成卵壳;末端短而宽,开口于泄殖腔。
3.示范
(1)鸟类正羽、绒羽和毛状羽示范。
(2)鸟类气囊与肺的示范标本。
(3)鸡蛋的基本结构示范标本。
六.实验报告要求
1.绘出正羽的基本结构图。
2.绘家鸽(或家鸡)内部结构图,并标注各部分结构名称。
七.实验注意事项
1.本实验以解剖操作为重点。
2.骨骼系统以了解鸟类与适应飞翔生活有关的大体结构为主,对于头骨等局部的骨块数目和名称不要求记忆。
八.思考题
1.鸟类有多少气囊,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主要有何功能?
2.试述鸟类在骨骼系统上有那些适应飞翔生活的特点?
实验二十一鸟纲分类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鸟类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认识本地常见种类以及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鸟类;
2.掌握鸟类的分类方法,学习使用检索表。
二.实验内容
1.常用鸟体测量术语、分类有关术语;
2.鸟纲常见种类的分类检索。
三.实验仪器设备
1.有关鸟类假剥制标本和陈列标本。
2.卷尺和放大镜。
四.实验原理
鸟类的外部形态结构是分类的主要依据。
五.实验步骤
1.常用鸟体测量术语:
全长:自嘴端至尾端的长度(是未经剥制前的量度)。
嘴峰长:自嘴基生羽处至上喙先端的直线距离。
翼长:自翼角(腕关节)至最长飞羽先端的直线距离。
尾长:自尾羽基部至最长尾羽末端的长度。
跗跖长:自跗中关节的中点,至跗跖与中趾关节前面最下方的整片鳞的下缘
体重:标本采集后所称量的重量。
2.分类有关术语
翼:飞羽:初级飞羽(着生于掌骨和指骨)次级飞羽(着生于尺骨)、三级飞羽(为最内侧的飞羽,着生于肱骨)。覆羽(覆于翼的表、里两面):初及覆羽、次级覆羽(分大、中、小3种)。小翼羽(位于翼角处)。
后肢(股、胫、跗跖及趾等部):
跗跖部:位于胫部与趾部之间,或被羽,或着生鳞片。鳞片的形状可分为几种。
趾部:通常为4趾,依次排列的不同,可分为下列各种。
蹼:大多数水禽及涉禽具蹼,可分以下几种
3.分类检索
鹈形目(Pelecfiniformes):较大型的鸟类,善游。4趾间具全蹼;嘴强大具钩,喉部具发达的喉囊;善飞的食鱼游禽。鹈鹕(Pelecanus roseus):体形甚大,嘴平扁,喉囊大直达嘴的全长。鸬鹚(Phalacrocoax carbo):全身黑色,肩和翼具青铜色光泽。繁殖时期,白色。头颈部杂有
鹳形目(Ciconiiformes):大中型涉禽。颈、嘴及腿均很长,趾细长,4趾在同一平面上(鹤类的后趾高于前3趾)、趾基部有蹼相连(鹤类不具蹼);眼先裸出。
六.实验报告要求
就所观察的标本,总结突胸总目中重要目的简要特征。
七.实验注意事项
1.要爱护实验标本,应轻拿轻放,不要扯动翅膀、腿等。
2.分类检索中所遇形态特征观察上的难点,可用挂图及幻灯片进行讲解。
八.思考题
鸟纲的主要种类有哪些?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实验二十二家兔外形、骨骼系统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兔骨骼的观察,了解哺乳动物骨骼系统的基本组成;
2.认识总结哺乳类骨骼系统适应于陆生的进步性特征。
二.实验内容
1.整架及零散骨骼观察(头骨结构,可对比猫的头骨进行观察)。
2.兔的皮肤切片观察。
三.实验仪器设备
1.兔的整架骨骼标本及零散骨骼标本。猫的骨骼标本。
2.哺乳动物不同类型代表动物头骨及附肢骨的示范标本。
四.实验原理
家兔的外部形态和骨骼系统能很好的适应于陆地奔跑和哺乳生活。
五.实验步骤
1.外形观察:兔体表被毛。毛有3种类型,即针毛、绒毛和触毛。针毛稀而粗长,具有毛向;绒毛细短而密,没有毛向;触毛或称须,着生在嘴边,长而硬,有感觉的功能。
兔的身体分为头、颈、驱干和尾4部分。仔细辨别各个部位的有关结构。
头与颈部:哺乳动物脑颅较大,其头骨可分为2个区域:眼以前为颜面区,眼以后为头颅区。口围以肉质唇。兔的上唇中央有明显的纵裂。口边有硬而长的触须。眼具有上下眼睑及退化的瞬膜,可用镊子将瞬膜从前眼角拉出。眼后为1对很长的外耳壳。
颈:兔的颈部较短。
躯干与尾:兔的躯干可分为背部、胸部和腹部。在背部有明显的腰弯曲。胸、腹部的界限为最后的1对肋骨及胸骨剑突软骨的后缘。雌兔在腹部有乳头4~5对。观察靠近尾部的肛门和泄殖孔。在外形上分辨雌雄。注意观察前后肢着生的位置、指(趾)数及爪。兔的尾部很短。
2.骨骼系统:
中轴骨骼:兔的中轴骨骼由脊柱、胸廓和头骨构成。依次观察下列骨骼:
(1)脊柱:兔的脊柱大约由46块脊椎骨组成。可分为5部分,即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注意观察脊椎骨以下各部分结构:椎体、椎弓、椎棘、横突及关节突、肋骨关节面。
胸椎:特点是背面的椎棘高大,腹侧与肋骨相连。
腰椎:12~15枚。在椎骨中显得最为粗壮。横突发达并斜指向前下方。
荐椎:由4个椎骨组成,构成愈合荐骨。愈合荐骨藉宽大的关节面与腰带相关节(试回忆蛙和爬行类的荐椎,理解荐椎的数目和形态的变化对陆生生活的意义)。
尾椎:由15~16块椎骨组成。前面数枚尾椎具有椎管,以容纳脊髓的终丝;后面的尾椎仅有椎体,呈圆柱状。
(2)胸廓:胸廓由胸椎、肋骨及胸骨构成。家兔的肋骨共有12~13对,前7对直接与胸骨,相连的为真肋;后面不与胸骨直接连接的为假肋。从胸椎前部任取1枚肋骨观察,可见上段骨质肋骨籍两个关节与胸椎相关节,下段藉软骨与胸骨联结。
(3)头骨:哺乳动物头骨骨块数目减少,愈合程度很高。取一头骨标本对照教材上的插图,从后方向前方顺序观察:
后部:环绕枕骨大孔的为枕骨,系由基枕骨、上枕骨及左右外枕骨愈合而成。枕骨两侧各具有1个枕骨髁,与寰椎相关节。枕骨大孔为脊髓与延髓的通路。
上部:自后向前分别由间顶骨、顶骨、额骨和鼻骨所构成。间顶骨位于上枕骨的前方中央,前接1对顶骨。家兔的间顶骨较小。顶骨、额骨和鼻骨均为成对的片状骨。鼻骨较长,其所覆盖的腔为鼻腔。前端的开口为外鼻孔。
底部:自后向前依次为枕骨基底部(基枕骨)、基蝶骨、前蝶骨(两侧尚有翼骨突起)、腭骨、颌骨和前颌骨。基蝶骨呈三角形,位于基枕骨的前方。前蝶骨细长,位于基蝶骨的前腹面中央。腭骨位于前蝶骨的两侧,其前方与颌骨相接。
侧部:在外枕骨前方可见一块大型的骨片,称为颞骨。它是由鳞骨、耳囊(构成颞骨的岩状部,在矢状切开的头骨才能见到)以及鼓骨等所愈合成的复合性骨。颞骨向前生有颧突,与颧骨相关结。颞骨腹面的关节面,与下颌(齿骨)相关节。颧骨前方与上颌骨的颧突相关结。颞骨、颧骨和颌骨构成哺乳类特有的颧弓,为支配下颌运动的咀嚼肌的附着处。颧弓内侧还是附着于颞骨上的、支配下颌运动的颞肌穿行处。
颧弓前上方所见的凹窝即为眼窝(眼眶)。泪骨和蝶骨构成眼窝的前内壁,其余部分均为附近的骨骼突起所形成,不须细看。上颌骨与前颌骨构成头骨前方部分,臼齿及前臼齿即着生在上颌骨上。门牙(前后着生,共2对)着生于前颌骨上。
下颌骨:由单一的齿骨组成。在其升支上有关节面与颞骨相关节。
带骨和肢骨:以观察带骨为主。
(1)肩带和前肢骨:肩带由肩胛骨和锁骨组成。肩胛骨为一较大的三角形骨片,其前端的凹窝即为肩臼,与前肢的肱骨相关节。肩臼上方可见一小而弯的突起,称乌喙突。它相当于低等种类乌喙骨的退化痕迹。肩胛骨背方的中央隆起称为肩胛嵴,是前肢运动肌肉所附着的地方。兔的锁骨退化成1个小薄骨片,两端各以韧带连于胸骨柄和肱骨之间。前肢骨骼由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及指骨组成。
(2)腰带及后肢骨: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愈合而成的无名骨构成。3块骨所构成的关节窝称髋臼,与后肢的股骨相关节。髂骨以粗大的关节面与脊柱的荐骨相联结。左右耻骨在腹中线处联合,称耻骨联合。由耻骨、坐骨及髂骨所构成的骨腔为盆腔;消化、泌尿及生殖管道均从盆腔穿过而通体外。位于每侧坐骨与耻骨中间的圆孔,称为闭孔,可供血管和神经通过。
后肢骨骼由股骨、胫骨、腓骨、跗骨、踮骨、趾骨组成。胫骨较腓骨大且长。此外,在股骨下端还有一块膝盖骨。
3.示范
(1)不同类型的哺乳类,例如食虫目、食肉目、灵长目、奇蹄目、偶蹄目等动物的头骨标本,注意比较并总结各类群动物头骨的特点。
(2)兔的皮肤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皮肤的表皮、真皮等各部分的结构。
六.实验报告要求
绘兔的1枚胸椎的基本结构图。
七.实验注意事项
1.本实验应首先观察兔的整架骨骼标本,区分其中轴骨骼、带骨及四肢骨骼,了解其基本组成和大致的部位。然后再仔细辨认各部分的主要骨骼,并掌握其重要的适应性特征。
2.注意保护骨骼标本,不要用铅笔等在骨缝等处划记;不要损坏自然的骨块间的联结。
八.思考题
1.颧弓由那些骨组成?它有什么功能?
2.哺乳动物在骨骼系统上有那些适应陆地快速运动的特征?
实验二十三家兔的内部结构解剖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兔消化、呼吸和泄殖、循环系统的观察,了解哺乳类有关系统的主要特征;
2.掌握解剖哺乳类的基本技术。
二.实验内容
1.实验用兔的处死方法。
2.兔的内部结构的解剖和观察。
三.实验仪器设备
1.活的家兔(或大白鼠)。
2.解剖器、解剖盘、骨剪、10mL注射器及针头、棉花等。
四.实验原理
家兔在内部结构上能非常好地适应陆地生活。
五.实验步骤
1.处死实验动物:将兔置于解剖盘内或实验室的地面上,在耳缘静脉处插入针头,注射进10mL空气,几分钟内兔即可死亡。注意从耳缘静脉的远端开始注射。也可以用乙醚熏或断颈法处死活兔。
2.内部解剖:取断颈处死的兔,仰置于解剖盘中。用线绳固定四肢,用棉花蘸清水润湿腹部正中线的毛,然后自生殖器开口稍前方处,提起皮肤,沿腹中线自后向前把皮肤纵行剪开,直达下颌底为止。然后再从颈部将皮肤向左、右横向剪至耳廓基部。以左手持镊子夹起颈部剪开的皮肤边缘,右手用解剖刀小心地清除皮下结缔组织。按下列顺序进行观察:
(1)消化系统:
唾液腺,兔有4对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眶下腺。
口腔:口腔的前壁为上下唇,两侧壁是颊部,上壁是腭,下壁为口腔底。口腔前面牙齿与唇之间为前庭。位于最前端的2对长而呈凿状的牙为门牙;后面各有3对短而宽且具有磨面的前臼齿和臼齿。
在口腔顶部的前端,用手可摸到硬腭;后端则为软腭。硬腭与软腭构成鼻通路。口腔底部有发达的肉质唇。舌的前部腹方有系带将舌连在口腔底上。舌的表面有许多小乳头,其上有味蕾。舌的基部有一单个的轮廓乳头。
咽部:咽位于软腭后方背面。由软腭自由缘构成的孔为咽峡。沿软腭的中线剪开,露出的腔是鼻咽腔,为咽部的一部分。鼻咽腔的前端是内鼻孔。在鼻咽腔的侧壁上有1对斜的裂缝是耳咽管的开口。如用猪鬃探测,此管可通中耳腔。咽部后面渐细,连接食管。食管的前方为呼吸道的入口。此处有1块叶状的突出物称会厌(位于舌的基部)。食管物通道与气体通道在咽部后面进行交叉,会厌能防止食物进入呼吸道。
食管:位于气管背面,由咽部后行伸人胸腔,穿过横隔膜进入腹腔与胃连接。
胃:为一扩大的囊,一部分为肝脏所遮盖。食管开口于胃的中部。胃与食管相连处为贲门;与十二指肠相连处为幽门。胃分为两部分:左侧胃壁薄而透明,呈灰白色,粘膜上有粘液腺;右侧胃壁的肌肉质较厚,且有较多的血管,故呈红灰色。粘膜上有纵行的棱和能分泌胃液的腺体。在胃的左下方有一深红色的条状腺体为脾脏。屑淋巴腺体。
肠管:肠管的前端细而盘旋的部分为小肠;后段为大肠。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则分结肠和直肠。小肠和大肠交界处有盲肠。十二指肠在胃的幽门之后,弯折并向右行,接近肝脏的一侧有总肝管注入。在其对侧有胰管注入。空肠和回肠在外观上没有明显的界限。十二指肠后端为空肠,再后为回肠。盲肠是介于小肠和大肠交界处的盲囊。结肠又分为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3部,按其自然位置即可区别。大肠的最后端为很短的直肠,直肠开口于肛门。
肝脏: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体,位于腹腔的前部,呈深红色。分为6叶,即左外叶、左中叶、右中叶、右外叶、方形叶和尾形叶。在尾状叶与右外叶之间有动脉、静脉、神经和淋巴管的通路,称为肝门。兔的胆囊位于肝的右中叶之背侧,胆汁沿胆管进入十二指肠。
胰脏:散在于十二指肠的弯曲处,是一种多分支的淡黄色腺体。有1条(大白鼠有数条)胰腺管开口于十二指肠,不需详细寻找。
(2)呼吸系统:
喉头:将颈部腹面的肌肉除去,以便观察。喉头为一软骨构成的腔。喉头顶端有一很大的开口即声门。喉头的背缘有会厌。会厌的背面为食管的开口。喉头腹面的大形盾状软骨为甲状软骨。其后方为围绕喉部的环状软骨。环状软骨的背面较宽,其上有1对小的突起勺状软骨。喉头腔内壁上的褶状物为声带。为了继续观察须剪开颈部后面的肌肉,并打开胸腔。用骨剪剪开肋骨,除去胸骨,即可观察胸腔的内部构造。
气管:由喉头向后延伸的气管,管壁由许多软骨环支持,软骨环的背面不完整,紧贴着食管。气管向后伸分成2支进入肺。在环状软骨的两侧各有一扁平椭圆形的腺体为甲状腺。
肺:气管进入胸腔后,分2支人肺。每支与肺的基部相连。肺为海绵状器官,位于心脏两侧的胸腔内。
(3)泄殖系统:
排泄系统:肾脏为紫红色的豆状结构。位于腹腔背面,以系膜紧紧地联结在体壁上。由白色的输尿管连于膀胱。肾脏前方有一小圆形的肾上腺(内分泌腺)。尿经膀胱通连尿道,直接开口于体外。剪下一侧肾脏。沿侧面剖开,用水冲洗后观察:外周部分为皮质部,内部有辐射状纹理的部分为髓质部。肾中央的空腔为肾盂。从髓质部有乳头状突起伸入肾盂。尿即经肾乳头汇人肾盂,再经输尿管人膀胱背侧。
生殖系统:雌雄标本可于解剖之后,交互观察。
雄性:睾丸为1对白色的卵圆形的器官。在繁殖期下降到阴囊中;非繁殖期则缩人腹腔内。阴囊以鼠蹊管孔通腹腔。在睾丸端部的盘旋管状构造为副睾。由副睾伸出的白色管即为输精管。输精管经膀胱后面进入阴茎而通体外。在输精管与膀胱交界处的腹面,有l对鸡冠状的精囊腺。横切阴茎,可见位于中央的尿道,尿道周围有两个富于血管的海绵体。
雌性:在肾脏上方的紫黄色带有颗粒状突起的腺体为卵巢。卵巢外侧各有1条细的输卵管。输卵管藉端部的喇叭口开口于腹腔。输卵管下端膨大部分为子宫。有的标本可见子宫内有小胚胎或以被吸收的“子宫斑”(紫色斑点)。两侧子宫结合成“V”字形,经阴道开口于体外。
(4)循环系统:
静脉系统:哺乳动物的静脉系统主要有1对前大静脉和1条后大静脉,汇集全身的静脉血返回右心房。根据教科书上家兔的循环系统模式图进行观察。围心腔位于胸腔中央。用镊子提起围心膜,用小剪刀细心地剪开围心腔,观察心脏及其周围的血管。心脏肌肉壁最厚的地方是心室,心室上面的两侧为心房(心脏的解剖留待后面再做)。前大静脉:分左右两支,位于第1肋骨的水平处,汇集锁骨下静脉和总颈静脉的血液,向后行进入右心房。主要由以下血管汇合而成;后大静脉:收集内脏和后肢的血液回心脏,注入右心房。在注入处与左右前大静脉汇合。肝门静脉:肝门静脉汇合内脏各器官的静脉进入肝脏(收集胰、脾、胃、大网膜、小肠、盲肠、结肠、胃的幽门及十二指肠等的血液)。
动脉系统:将一侧的前大静脉结扎起来,然后剪断;去掉脂肪以便观察心脏附近的大血管。无名动脉:为1条短而粗的血管,具有两大分支,即右锁骨下动脉和右总颈动脉。左总颈动脉:分支与右总颈动脉相同。左锁骨下动脉:分支情况与右锁骨下动脉相同。肋间动脉:背大动脉经胸腔时分出若干成对的小动脉,与肋骨平行,分布于胸壁上。肋间静脉和肋间神经与肋间动脉相伴行。腹腔动脉:将腹腔中的内脏推向右侧,可见背大动脉进入腹腔后,立即分出一大支血管,即腹腔动脉。此动脉前行2cm左右分成两支,一支到胃和脾,成为胃脾动脉;另一支至胃、肝、胰和十二指肠,称胃肝动脉。前肠系膜动脉:位于腹腔动脉的下面,由前肠系膜动脉再分支至小肠和大肠(直肠除外)以及胰腺等器官上。肾动脉:l对。右肾动脉在上肠系膜动脉的上方;左肾动脉在上肠系膜动脉的下方。后肠系膜动脉:为背大动脉后端向腹面偏右侧伸出的1支小血管,分布至降结肠和直肠上。生殖动脉:1对。雄性分布到睾丸上;雌性分布到卵巢上。腰动脉:由背大动脉发出,共6条,进入背部肌肉。观察时应先将背大动脉两侧的结缔组织和脂肪分离开,再用大镊子轻轻托起背大动脉即可看到。总髂动脉:在背大动脉后端。左右分为两支,称总髂动脉。每侧的总髂动脉又分出外髂动脉和内髂动脉。外髂动脉下行到后肢,在股部开始易名为股动脉。内髂动脉是总髂动脉内 侧的一条细小分支,分布到盆腔、臀部及尾部。尾动脉:在背大动脉的最后端,从背侧分出一细小动脉通入尾部。
心脏的构造:首先注意观察心脏的正常位置和形状。然后将心脏周围的血管剪断。剪断血管时,务必留一段血管,使其连于心脏上,以便观察心脏与血管连接的情况。按下列步骤进行解剖观察。
将离体心脏在水中洗净后,先沿右心房中线偏外侧处纵行剪开,即可看到右心房的腔,然后再沿腔的腹壁横向剪开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的壁。沿此切口再于右心室的腹壁上纵行剪开,即可打开右心房和右心室。用猪鬃穿通静脉在右心房上的开口,再穿通右心室通往肺动脉的孔,即能看清血管在心脏开口的情况。用同样方法剖开左心房和左心室。
六.实验报告要求
1.依照所做实验标本,绘兔(或大白鼠)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简图。
2.根据观察绘兔的循环系统简图。
七.实验注意事项
1.本实验在解剖和观察时应由表及里进行,重点应放在心脏附近比较粗大的血管上。
2.在解剖和分离血管时应尽量不剪破血管,从近心端逐次向远端剥离。若有出血部位,应及时用棉线结扎或用止血钳来止血。
八.思考题
1.哺乳动物的消化、排泄和生殖系统有何进步性特征?
2.与爬行动物相比,哺乳动物的循环系统有那些特点?
实验二十四哺乳纲分类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哺乳纲重要目及科的特征;
2.学习使用检索表。认识常见的及有经济意义的种类。
二.实验内容
1.哺乳类鉴定术语及测量方法、标本检索与观察。
2.常见哺乳纲种类分类。
三.实验仪器设备
1.供检索观察用的哺乳类标本;
2.卡尺、卷尺、放大镜和实体显微镜(观察啮齿类臼齿示范标本)。
四.实验原理
哺乳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是分类的主要依据。
五.实验步骤
1.哺乳类鉴定术语及测量方法:
(1)外部测量法:
体长:由头的吻端至尾基。尾长:由尾基至尾的尖端。耳长:由耳尖至耳着生处。后足长:后肢跗跖部连趾的全长(不计爪)。此外,尚须鉴定性别,称量体重,并注意形体各郎的一般形状、颜色(包括乳头、腺体、外生殖器等)、及毛的长短、厚薄和粗细等。
(2)头骨的测量法:
颅全长。颅基长:枕髁至颅底骨前缘间的长度。基长:枕骨大孔前缘至门牙前基部或颅底骨前端的长度。眶鼻间长;额骨眶后突后缘至同侧鼻骨前缘间的距离。吻宽:左右犬齿外基部间的直线距离。颧宽:两颧外缘间的水平距离。眶间宽:两眶内缘间的距离。颅宽:脑颅部的最大宽度。听泡宽:位于枕髁前、听泡两外侧间的距离。齿隙长:上颌犬齿虚位最大距离。上齿列长。
2.兽类标本检索与观察:真兽亚纲为高等的胎生种类,具有真正的胎盘;大脑发达。现存哺乳类绝大多数种类属此亚纲,分布遍于全球。
食虫目(Insectivora):为小型兽类。四肢短,具五趾,有利爪;体被软毛或硬棘;吻细长突出,牙齿原始,适于食虫;外耳及眼较退化。大多为夜行性。
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体背被有棕、白相间的棘刺,其余部分具浅棕色深淡不等的细刚毛。齿式为3•1•3•3/2•1•2•3。
缺齿鼹(Mogera robusta):俗名鼹鼠。适于地下生活。体粗短,密被不具毛向的绒毛;眼小;耳壳退化;锁骨发达,前肢短健,掌心向外侧翻转,具长爪。齿式为3•1•4•3/3•0•4•3。
翼手目(Chiroptera):前肢特化,适于飞翔。具特别延长的指骨。由指骨末端至肱骨、体侧、后肢及尾之间,着生有薄而韧的翼膜,藉以飞翔。第l指或第2指端具爪。后肢短小,具长而弯的钩爪;胸骨具胸骨突起;锁骨发达;齿尖锐。
蝙蝠(Vespertilio superans):体小型。耳较大,眼小,吻短,前臂长约31~34mm。体毛黑褐色。
灵长目(Primates):大多数种类拇指(趾)与其他指(趾)相对;锁骨发达,手掌(跖部)具两行皮垫,利于攀缘;少数种类指(趾)端具爪,但大多具指(趾)甲。大脑半球高度发达;眼前视,视觉发达;嗅觉退化。
六.实验报告要求
1.总结真兽亚纲中重要目的特征。
2.总结食肉目、啮齿目和偶蹄目中重要科的主要特征。
七.实验注意事项
要爱护实验标本,应小心使用并轻拿轻放。
八.思考题
哺乳纲的种类主要有哪些?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大纲撰写人:李兆英
大纲审核人:###